联合国环境大会圆满落幕 呼吁采取紧急行动解决三大地球危机
来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发布时间:2021.02.23
2021年2月23日,内罗毕—— 为期两天的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UNEA-5)在线会议圆满落幕。来自150多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及其他部门领导人受邀出席线上大会。大会敲响警钟,如果我们不改变保护自然的方式,世界未来还将面临新的大流行病暴发的风险。
联合国环境大会每两年召开一届,旨在确定全球环境政策优先事项并出台国际环境法。各成员国在大会上表决通过相关决定和决议,并敲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工作计划。受制于疫情大流行的影响,会员国同意分两个阶段举办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 2021年2月22-23日召开在线会议,2022年2月举行面对面会议。
在线会议采用了现场直播的方式,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在线参与者,包括来自153个联合国会员国的1500多名代表及60多位环境部长,各方就联合国环境署关键工作内容达成了共识,并共同拉开联合国环境署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的序幕。大会还包括领导力对话环节,会员国就“如何建立一个具有复原力和包容性的后疫情世界”展开讨论。
“显而易见,环境危机俨然已成为未来轨迹的一部分。野火、飓风、破纪录高温、史无前例的寒潮、蝗灾、洪水和干旱已经变得愈发普遍,以至于它们如今都不会轻易占据新闻的头版头条。”肯尼亚总统乌胡鲁·肯雅塔(Uhuru Kenyatta)在大会致辞中表示。 “这些与日俱增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全力应对将严重威胁人类未来的三大地球危机:气候危机、生物多样性和自然危机、污染和废弃物危机。”
大会在闭幕时通过了一份题为“展望2022年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2021年2月22-23日内罗毕线上会议总结”的政治声明。会员国在声明中重申了联合国环境署作为全球权威环境机构的义务及责任,并呼吁践行更大规模和更具包容性的多边主义来应对环境挑战。
声明指出,大会希望“加强我们对联合国和多边合作的支持,始终坚信集体行动对于成功应对全球挑战至关重要。” 声明警告说:“人类的健康和福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自然及其提供的解决方案,我们意识到,如果我们在持续以当前不可持续的模式与自然的互动,我们将面临未来大流行病反复发生的风险。 ”
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主席兼挪威气候与环境部长Sveinung Rotevatn对此做出了呼应。
他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今天参会的每个人都对大流行病深表关切,担心因此引发出新兴的、严峻的健康,社会经济和环境挑战,以及可能加剧现有的全球挑战。”
他补充说:“我们须共同努力,确定并践行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减少污染的行动。”
大会通过了联合国环境署的最新中期战略、工作计划和预算。最新战略将指导联合国环境署2022年-2025年的工作,确定了联合国环境署在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环境方面的目标所发挥的作用。
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Inger Andersen)说:“该战略旨在改变联合国环境署的运作模式,加强联合国环境署与会员国、联合国机构、私营部门、民间社会和青年团体的互动,推动我们工作更努力、响应更迅速、实力更强大。这份战略不仅为政府提供了科学和知识,还推动了集体、全社会的行动——推动环保部以外的人们采取行动。”
此次联合国环境大会期间,联合国环境署还提前庆祝了即将于2022年迎来的50周年华诞活动,英格·安德森女士指出,时刻反思过去和展望未来非常重要。
肯雅塔总统指出:“全球迄今在保护环境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印证了联合国环境署的价值。联合国环境署对我们如何关爱环境、自然和生计产生了持久影响。””
在大会前夕,联合国环境署与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一同发布了重磅报告《与自然和平相处》,为解决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污染三大地球危机提供了全面的蓝图。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还举办了诸多边会活动,包括全球青年大会、科学-政策-商业论坛以及成立了循环经济与资源效率全球联盟。
“最近几天格外令人鼓舞。我们看到了全球在构建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方面所付诸的努力,以及为推动减少森林排放而筹集资金。政府、科学家和企业一致聚焦大数据,将之视为推动变革的工具。安德森女士补充说,青年人大声疾呼,“没有我们的参与,不要做和我们有关的决定”(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并呼吁有针对性的资金以促进他们深入参与环保事业。
编者注
关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联合国环境署是全球权威环保机构。它通过激励,告知和赋权的方式推动各国及其人民能够在不损害子孙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改善自身生活质量,提供领导力并鼓励伙伴关系共同维护环境。
关于联合国环境大会 联合国环境大会是世界最高级别环境决策机制,邀请国家元首、环境部长、跨国公司首席执行官、非政府组织、环保主义者等人士参会,讨论并做出全球环境保护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