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六届年会召开——
凝聚全球气候治理合力 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记者:孙文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8日
日前,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六届年会在安徽蚌埠召开。本届年会围绕“文明互鉴: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展开深入讨论。论坛共设置6个主题论坛和4个专题对话,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位中外嘉宾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
当前,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叠,全球性挑战日渐凸显,更要促进文明互鉴,加强国际合作,携手应对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对此,众多中外嘉宾在论坛上共商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之策、共谋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之道。 其中,有关如何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加大清洁能源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话题引发热议。
全球气候状况仍然严峻
为联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全球100多个国家共同签署了气候变化协议,2015年12月12日在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了《巴黎协定》,并于2016年11月4日起正式实施。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了安排。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时隔几年后,全球气候状况如何呢?
有与会人士指出,今年,世界各地遭遇了破历史纪录的可怕热浪和洪水,尤其是加拿大史无前例的热浪,西班牙、摩洛哥、挪威、芬兰、西伯利亚和马达加斯加也有类似的情况。德国、比利时、纽约等地都遭遇了破历史纪录的降雨和洪水、泥石流,恐怕这样的灾难还会增多,而造成这样极端气候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排放。如果任由这个趋势发展,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3摄氏度,甚至更多,远超过《巴黎协定》共同商定的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控制在1.5摄氏度的目标。这些表明,气候变化不是明天的问题,而是今天已经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关乎所有人,关乎行动。
《巴黎协定》发布至今,虽然全球对气候变化的意识有所提升,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和技术创新,但总体来看气候状况依然严重,必须各方共同努力,携手推进全球气候的改善。
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刘燕华也表示,伴随工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也日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过度资源开发造成的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威胁了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健康。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相矛盾为代表的这种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而且是过多的燃烧化石能源,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造成了灾害频发。
刘燕华还说,世界人口已达到70亿,并且还在不断增长,对物质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对资源环境索取的愿望也在提高,如果我们按照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延续下去,资源环境容量与增长的需求,矛盾会越来越突出,我们生存的地球将不堪负重。
凝聚全球治理合力
气候变化是人类过多排放温室气体而产生的,如果不加以控制,将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极大的危害。温室气体不是静止的,会随着大气环流在流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独善其身,应对气候变化既关系经济发展,也关系人类的命运,每个国家都有责任和义务。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在于提高全社会对气候影响的减缓和适应能力,认识到要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必须节约资源、能源,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改变不合理的消费模式,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人与地球有序发展,这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巴黎协定》符合人类发展的大方向,其规定要求的气候行动,顺应了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趋势。
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阶段,经济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多位参会专家提出,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要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开展合作。
对此,刘燕华提出,首先,技术的合作和突破,是今后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球创新合作包括颠覆式技术,比如核聚变、碳的利用。这些都属于颠覆式技术,需要突破。其次,是对现有技术的完善和推广,比如绿氢、储能技术。同时,要加强对光能、风能、地热能及水电等技术的推广。第三,应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成本实现碳减排,同时要开发各个消费领域的低碳产品。还有其他一些合作的方向,比如,世界各国在污染治理,减排措施,能源高效利用以及立法、政策、市场机制等方面,都值得相互借鉴。
解振华说:“我国始终实施积极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2020年与2005年相比,GDP翻了两番,在基本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的同时,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下降了48.4%,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5.9%,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提前完成了2020年气候行动的目标。初步走上了低碳发展的道路。2020年,我国又进一步提出降碳目标,进一步强化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也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振华表示,为确保实现降碳目标,我国还专门成立了由近30个部门组成的相关工作领导小组,正在制定并将陆续发布1+N政策体系,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推进节能低碳建筑,构建绿色低碳交通,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绿色低碳继续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建立完善的碳市场,实施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等方面的举措。
解振华指出,尽管各国历史责任不同、起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只要各国坚持《巴黎协定》的原则精神和制度安排,承担起与自己国情能力相符的责任与义务,遵循公开透明协商一致,聚焦落实有效行动,携手合作,今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可以完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遗留问题的谈判,解决发展中国家关键的资金、技术、能力、适应等问题。建立政治互信,形成全球气候治理的合力,保障实现《巴黎协定》的全球升温控制目标。
全方位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已是大势所趋。能源是实现低碳发展的主战场,减少传统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降低碳排放、探索新型替代产品、加快技术创新、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从源头到终端、从生产到生活,全方位推动低碳发展,是多位与会者的讨论的重点。
多位参会者表示,化石能源在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很高,未来这种趋势肯定要发生转变,需要提升新能源的占比。
以电力行业为例,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说,从整个发电行业来看,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过高,但清洁能源增速非常明显,近几年风电太阳能装机增加明显,比重也不断增加,对减排作用很大,虽然总体来看清洁能源占比仍然偏低,但未来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三峡大学党委书记何伟军在论坛上提出,应稳步推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发电结构的调整。有序推进火电的灵活性改造,积极发展风电和“分布式+集中式”模式的光伏发电;水电这几年总体开发已经到了高峰,抽水蓄能的建设也在进行布局。积极研发碳捕捉及封存技术、高效发电技术,通过碳捕集利用,大力发展多元化储能技术,通过财税价格政策的支持等措施来实现降碳。
碳市场建设和发展也是与会专家关注的热点之一。张希良说,未来将形成核算标准、注册登记系统等统一的全国碳市场。碳市场的总量设定也将和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控制相结合,碳市场的价格也将保持上升趋势,碳税等问题也应逐步实现。这些都将有利于降低碳排放。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是中国创立的非官方的国际文化论坛。自2008年创立以来,已分别在苏州、杭州、上海、澳门、北京举办了五届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