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互通 搭建澜湄区域林业合作桥梁
——加强澜湄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研讨会侧记
记者:黄山 袁梅 胡楚钰 发布时间:2024年3月27日
大河汤汤,自雪山奔涌而来,向南海激荡而去。在澜沧江-湄公河(澜湄)区域,中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等6个经济体山水相连、人文相通,共饮一江水,亲如一家人。
2016年3月23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海南三亚举行,澜湄合作这一新型合作机制由中国正式发起成立。2018年,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将每年3月23日的所在周确定为“澜湄周”。
澜湄合作,是澜湄6个经济体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区域合作机制。8年来,中柬、中老、中缅、中泰、中越先后宣布构建命运共同体,澜湄地区实现双多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全覆盖,树立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功典范。
澜湄林业合作广泛深入
澜湄区域自然条件良好,被誉为全球最具生态价值的区域之一。但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森林资源曾过度开发,洪涝干旱灾害的频发导致区域生态安全风险增加。为应对挑战,近年来,区域各经济体通过制定和完善林业政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森林经营水平,努力恢复森林生态功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澜湄区域经济体作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核心成员,在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亚太森林组织通过示范项目、政策对话、能力建设和信息交流等,在澜湄区域投入了约60%的活动资金。通过对各经济体的实地考察,我对各经济体社区居民与森林之间的密切联系印象深刻。”亚太森林组织秘书长鲁德介绍。
2021年6月8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六次外长会在中国重庆举行,并发布联合声明提出,鼓励森林资源经营与保护合作,加强珍贵树种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推动林业合法贸易、促进森林生态恢复、推动和发展社区林业产品、通过农林复合经营改善当地民生、边境森林火灾联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防治烟雾污染,共同打击非法采伐和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提升澜湄经济体林业治理能力。
澜湄机制2024年共同主席国、泰国皇家林业厅林业外事司司长普瑞查·奥瑟特认为:“如何平衡各经济体可持续发展与森林资源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这是澜湄区域各经济体都要面对的巨大挑战。我认为,加强所有成员经济体间的合作,包括澜沧江-湄公河区域的森林资源管理,对该地区的可持续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在林草领域,中国与澜湄区域各经济体广泛开展多双边合作,与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签订了林业双边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林业人才培养、森林可持续经营、野生动植物保护、林产品贸易、边境森林火灾防控、竹藤资源开发利用等合作。同时,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支持亚太森林组织面向区域各经济体开展多个林业试点示范项目和林业人才培养项目。
2023年12月,澜湄合作第四次领导人会议通过《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其中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合作”专章,明确了持续实施“绿色澜湄计划”、加强澜湄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开展林草植被恢复和造林绿化、强化森林资源可持续管理、加快推进澜湄区域林业高质量发展进程等内容。这为下一阶段澜湄区域林业合作指明了工作方向。
积极探索不同发展路径
亚太森林组织关注和促进澜湄区域林业发展多年。“2010年以来,亚太森林组织已在澜湄区域执行各类项目和活动27个,其中跨区域合作项目11个,总投资金额达2300万美元。目前,已有19个项目全面完成,8个项目正在进行中。”亚太森林组织项目处负责人辛姝玉介绍。
“项目实施,为澜湄区域生态带来了许多变化。在中国云南,将珍贵苗木与单一栽培的橡胶树套种后,恢复了约600公顷森林;在柬埔寨,有关部门制定了综合流域管理计划并开展了种质资源保护;在越南,其国家公园的水质和土壤监测也正式启动……”
2011年起,内蒙古喀喇沁旗旺业甸实验林场加入了亚太森林组织的国有林场森林多功能管理与示范项目,重点在森林经营、社区共建、能力建设方面提供中国经验。
“项目实施以来,林场已建设人工落叶松、油松和天然白桦次生林近自然经营示范林7000亩,建成高标准迹地更新示范林1000亩、中幼林抚育示范林3000亩、成过熟林近自然采育更新示范林500亩,完成森林经营示范林抚育2080亩;带动社区参与森林经营,建立林场与社区合作共建示范点5个,培育优质苗木400万株;建成亚太森林组织多功能森林体验基地和自然教育营地,并开发建立了森林资源管理、场务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赤峰市旺业甸实验林场副场长马成功介绍。
同时,旺业甸林场总结出了“一近、二化、三育、四用”的林场经营技术模式:采用森林近自然经营,坚持造林用种良种化和造林施工高标准化,注重大径材培育、种材兼用林培育和苗材兼用林培育,结合短轮伐集约经营利用、非木质资源开发利用、景观林培育利用和营林科技成果转化利用。该模式满足了不同立地条件、不同育林阶段、不同林相目标、不同经营目标下森林经营的需要。
在老挝北部,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改变了当地群众生活。“我们选定3个村庄制订林地利用计划,并在选定地块进行森林恢复,共再生森林174公顷。改善生态的同时,我们制定森林执法方案,开展定期联合巡逻,建立边境森林火灾监测系统,广泛传播森林法和其他有关条例,并与中国等其他经济体开展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如追踪野生大象。可以说,项目提高了森林工作人员和当地依赖森林的社区在可持续森林管理方面的能力。”老挝林业局乡村林业和非木质林产品管理处技术官员艾尔耶·冯赛介绍。
携手共进应对挑战
“我们需要认识到,澜湄区域合作成员经济体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森林资源挑战,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增长导致的对森林资源的需求增加,以及气候变化、洪水和干旱频繁发生带来的不确定性。这些都需要经济体和次区域机构加强合作,有效发挥森林资源管理方面的能力。”泰国皇家林业厅普瑞查·奥瑟特认为。
国际林联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世荣长期从事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退化以及森林生态恢复的相关研究。他注意到,各经济体在过去一段时间,都在针对不同问题,通过示范推广提升区域内的森林经营水平,促进区域森林健康和协调发展,成果丰富且成效显著。
刘世荣认为,“还需进一步提升对澜湄区域林业国际及区域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发挥区域合作机制潜力,分享经验和知识,最终实现区域森林可持续发展,并通过森林生态系统应对多种气候变化的挑战,要从单一目标的可持续经营更多地转入多功能的可持续经营。如何高效确定投资方案?如何开展森林保护修复和可持续经营、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如何评估森林生长和碳汇情况?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
陈勇是中国林科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市场与贸易研究室主任,近年来始终关注澜湄区域经济体在林业领域中的合作。他介绍,澜湄区域野生动物保护、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建设等始终交流不断,云南省林科院、西南林业大学、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与泰国、越南、柬埔寨等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并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等合作交流,中国林科院、广东林科院等与越南、柬埔寨、缅甸、泰国等科研单位合作开展白花泡桐育种杂交技术、龙脑香及依兰香栽培技术攻关。
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林业产业合作将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202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林产品及木制品展上,设置了林业产业展区、林业装备展区、木工机械展区、红木家具展区、实木家具展区等,涵盖中国-东盟林业的全产业链。中国(南宁)林产品国际贸易论坛目前已经成功举办10届,成为中国-东盟林产品国际合作交流的新平台。
刘世荣建议,“积极协调和促进区域内成员经济体之间的人力资源合作,提升交流合作和人力资源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区域合作形式,多渠道争取国际资金,开展政策交流和示范项目,加强能力建设和信息共享;紧密结合实验示范模式,将创新技术通过宣传、推广和应用,在项目实施区外更好地拓展,发挥带动作用。”
在会议总结环节,亚太森林网络管理中心主任胡元辉表示,通过节俭的形式举办本次研讨会,既是为了宣传2024年“澜湄周”,也是为了庆祝国际森林日,相信通过本次会议,区域林业从业人员将继续加强沟通、携手共进,提升林业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为区域森林恢复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024年澜湄周期间,国内20余个中央部委、省(市)会同5个经济体,共同举办澜湄水资源合作座谈与实地参访、绿色低碳政策圆桌对话与能力实践、水生生物保护及渔业合作成果展、湿地保护管理研讨会、“澜湄书香”公益活动、澜湄视听周等80余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