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制度体系 推进绿色转型
作者:关雁春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9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对于未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部署中提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标党的二十大报告,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作用更加凸显”,这对于我们结合省情实际,走出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极具指导意义。
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生态资源优势发挥出来,黑龙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黑龙江生态多样性非常突出,是寒温带的生物基因库,不仅有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还有大湖泊、大界江、大冰雪。现有耕地约占全国的13%,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水资源量居于全国前列。全省森林面积21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2位;湿地面积3.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近15%;10处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居全国第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个,全国最多。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野生东北虎再啸龙江山林。今天的黑龙江,山青、水绿、天蓝,绿色发展的底色更足、生态经济的优势更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特征之一。实现这一目标,我省就要着力建设“绿色龙江”,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
推动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必须着眼于龙江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要加快淘汰焦炭、电石、钢铁等重污染行业的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和生产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优化,强化污染治理和排放控制,实现碳达峰后稳中有降,推广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大力引进主要耗能领域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和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促进先进技术创新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规模化开发利用。
推进全面节约战略落实。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试点和“无废”城市建设,全面提高各类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自觉抵制对环境有害的物质产品和消费行为,选择环境友好及对健康无害的绿色产品,引领生态化的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引领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在项目申报、审批、核准和产品的设计、生产等环节加强规范和监督,严格制订产品环保等级目录和绿色消费商品的黑名单和白名单,禁止不符合绿色消费理念的产品投入生产和消费。倡导绿色文明消费,树立绿色消费的理念,拓展绿色消费的内涵,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走出独具特色的龙江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必须立足长远,统筹全局,标本兼治,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坚持不懈。
倡导广泛参与的生态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舆论阵地,将生态文明建设教育作为终身教育、全程教育和全方位教育贯穿始终。把生态信息公开纳入政府政务公开体系之中和“诚信龙江”的建设体系之中。把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成果推向应用,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促进绿色发展方式的体系建设。充分考量生态环境建设的因素,更新城市建设规划,加强土地、矿产、旅游等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发展生态农业,构建全产业绿色食品链条。加强生态聚集,形成长期稳定的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研发生态环保领域先进核心技术,推进新能源和资源转化等科技研发及应用上台阶。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特色旅游项目。加强生态文明的法治建设。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形成广泛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制定机制。调整优化税收结构,形成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绿色税制体系。
推动生态文明的工作创新。建立健全环境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体系、责任追究体系;结合实施黑土生态修复、耕地休养、山林止伐等措施,建立资金补偿渠道和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提高执法能力和拓展执法范围,壮大执法队伍。建立生态环境常态化巡视制度,组建专门巡视队伍。依据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建立差别化评价体系,加强和扩大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结果的运用,把“软约束”变成“硬激励”。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