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投入 强管理 创机制
扎龙建起 全新生态治理体系
记者:路久宽 孙昊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6日
野生白头鹤展翅飞翔。姜天江摄
冬日的扎龙湿地,芦苇摇曳,鹤鸣九皋,一幅幅生态画卷铺展开来。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让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干部职工们倍感振奋、备受鼓舞,对推进松嫩鹤乡国家公园建设更有干劲和信心。
今年以来,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认真落实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和湿地保护重大工程建设,加大野生动植物监测力度,科学实施人工补水,大力推进智能执法监控平台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壮大野生丹顶鹤种群,开启扎龙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人工补水 鹤类珍禽数量明显增加
在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活着全球近十分之一的丹顶鹤种群。如今这里建设了网络可视一体化监管平台,形成了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在野生丹顶鹤栖息地实施芦苇征租项目,覆盖面积达6万亩,保护区内鹤类等珍禽鸟类数量明显增加。
松嫩鹤乡国家公园候选区涉及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2009年,黑龙江省政府确定每年筹措资金400万元用于扎龙湿地补水和生态监测,建立起扎龙湿地人工补水的长效机制。目前,累计补水量已超过30亿立方米,湿地面积稳定在17万公顷以上,芦苇产量、鱼类资源逐年恢复,水禽鸟类的种类数量趋于稳定,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持续性和物种多样性得到了有力保障。
核心区居民搬迁 提升湿地管护执法能力
自2001年开始扎龙湿地核心区居民累计搬迁502户、1498人。搬出核心区、领上工资,齐齐哈尔市铁锋区赵凯村农民徐民占如今成为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管护队的一员。骑摩托、划小船,徐民占负责村子附近两大片湿地的巡守。徐民占告诉记者,以前巡护就是穿着水衩、挎着望远镜、手拿长竹竿趟水走,近年来工作条件逐步改善,大家干劲更高了。看着东方白鹳等珍禽鸟类越来越多,心里很有成就感。
近年来,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先后实施保护区基础设施一期、二期和三期工程,建设完成5座管护站、5座瞭望塔、7个管护点。搭建了网络可视一体化监管平台,最大程度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相统一,目前监控覆盖面积达到860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0.9%。同时,不断优化整合管护机构,逐步形成以39条巡护路线为基础、40个网格为依托的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模式。
管理局还大力推动湿地管护执法,“绿盾2017”专项行动以来,共下发问题疑似点位478个,其中问题点位88个,现已全部整改完成。
芦苇征租 形成共建共治共管机制
12月,地处扎龙湿地东南部的林甸县国营苇场进入芦苇收获期,芦苇征租覆盖面积超过2万亩。苇场副场长马林说,从2007年开始,他们累计投入生态修复补偿资金1000余万元,在野生丹顶鹤栖息地实施芦苇征租项目,为鹤类及其它鸟类提供巢材及隐蔽场所,保留芦苇带1.6万亩,覆盖面积达6万亩。
马林说:“有了芦苇荡,丹顶鹤等野生鸟类才有避风港。经过几年的实验,湿地保护效果立竿见影,保护区内白鹭、丹顶鹤等珍禽鸟类数量明显增加。”
据了解,今年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增资金350万元,扩大实施芦苇征租,启动实施预留旱地农作物,进一步调动属地政府和居民参与丹顶鹤等野生物种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了共建、共治、共管的浓厚氛围。
强化种群繁育 科普自然教育不放松
扎龙养鹤人徐惠,在这片芦苇沼泽湿地已工作16载。徐惠说:“这些年保护区通过野化训飞等方式帮助丹顶鹤掌握野外生存技能,累计放归了350余只丹顶鹤,之后通过野外监测等方式知道它们都生存得很好。”丹顶鹤野化训飞工作为世界丹顶鹤物种保护提供了扎龙范本。
每年的“爱鸟周”“世界环境日”,扎龙中心学校的200余名中小学生都会走进保护区参观。近年来,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充分利用公众号、LED、条幅等形式,定期深入辖区企事业单位、社区村屯开展《湿地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同时,精心编排自然教育课程,打造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不断增强孩子们保护湿地、保护丹顶鹤等野生物种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目前,这里正在全面加强扎龙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全力做好松嫩鹤乡国家公园创建工作,一个全新的生态治理体系正在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