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名选手冰城“论剑” 展现黑龙江生态环境监测最高水平
记者:李明哲 发布时间:2024年7月7日
近日,第三届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暨全国选拔赛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办,全省16支参赛队伍140名行业精英上演“巅峰对决”,争夺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大比武的名额。
本届大比武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竞赛两部分。其中,分为实验分析、污染源监测、应急监测、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4个小组进行的实际操作竞赛最受关注,组委会也通过“中国环境APP”“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直播平台”等进行现场直播。
下真功夫展现水生态监测水平
在对水质环境“体检”中,硫化物是一项重要的监测指标。
实验分析组考核的水质硫化物测定项目,要求选手在90分钟内,对2支不同浓度的考核盲样进行稀释配置、实验分析、原始记录填写等操作,并提交所有样品的分析原始记录和结果报告单。
赛场内,试剂瓶碰撞的声音不时响起。参赛选手小心翼翼地向待测样品中倒入显色剂,溶液先是变成红色,随着溶液的加速溶解,而后逐渐呈蓝色。随后,选手用分光光度计,在特定波长下测定样品的颜色。
多位巡视裁判也时刻关注着选手的操作细节,进行现场打分。
现场专家刘立雪表示,硫化物检测对环境保护和污染源调查具有重要意义。当天的水质硫化物分析测定,选择的是适用范围较广的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想要取得好成绩,选手必须做到“手要稳,流程标准”,一旦加入试剂的速度和用量过量或不足、操作有偏差,都将影响到最终结果。
空气自动监测和废气监测齐上阵
当天进行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污染源监测竞赛,展现了黑龙江空气质量监测的最高水平。
在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比赛现场,室内各类监测仪器噪音中,参赛选手们有条不紊地操作机器,对PM2.5、PM10、SO2、NOX、O3、CO共6项数据进行分析。
现场专家李雪鹏表示,环境空气质量精准监测能够有效反映空气质量真实状况,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空气质量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发布数据可以有效指导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出行、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等,良好的环境空气质量可以大大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
“此次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比武实操是在上一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大比武基础上增加的新项目,对参赛人员的理论基础和实战能力要求都很高,要求选手一方面要熟悉HJ 817、HJ 818等行业相关规范要求,另外一方面也要求选手要熟练掌握颗粒物、气态污染物、质控等设备日常操作和应急处理。其目的是规范监测技术人员对空气质量监测设备的日常运维和质控水平,进一步提升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的管理水平,从而使广大监测技术人员更好地履行生态环境监测职责,确保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更加真、准、全、快、新。”李雪鹏说。
室内激烈角逐气氛浓,室外比武同样火热。
当天,哈尔滨气温近30度,参加污染源监测组废气气态污染物监测项目的选手们,需要在50分钟内,对2个测试瓶中的盲样气体进行分析测定,完成原始记录填写和监测结果确认。裁判根据样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等考核指标,对选手进行综合评分。
“废气监测跟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也是蓝天保卫战中的重要数据依据来源。在实际工作中,监测人员往往需要爬上几十米高的烟囱采集数据。在冬季,烟气在冷空气下会凝结成冰,对监测人员造成一定生命威胁。”现场专家霍寅龙表示,此次,我们将竞赛场地选择在室外,也是想考验选手们的抗干扰能力。
快速应急监测守护环境安全
一旦出现突发环境事件,快速应急监测是保障事件处置的重要基础。
比赛当天,在应急监测组操作现场,来自全省16支代表队的35名选手在水质石油类定量分析方面展开了激烈角逐。
比赛开始后,身穿白大褂、戴着口罩的参赛人员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检测中。与其他室内比赛不同的是,竞赛现场配备了相应的通风设施。
现场专家杨宏坤表示,在实验中,需要使用一种有机化合物正己烷,因此现场对通风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即便如此,参赛选手和工作人员也需要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和护目镜,避免有毒物质接触皮肤和眼睛。比赛过后,专业人员会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和废物进行分类收集,由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安全处置,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杨宏坤介绍,石油类是地表水地下水中常见的污染物,石油类污染事故也是易发、多发、突发环境事件,例如工业排放、工业泄漏、交通事故等都可能会带来石油类的污染。将此类监测作为考试内容,可以展现考生现场快速应急监测能力。
时隔5年再次举办监测大比武,是检验5年来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发展、队伍力量、专业水平的一次“大考”“大练兵”。在比武中获得个人一等奖且符合条件的选手,可根据相关规定,按程序申报“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工作者”“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同时,经过再次选拔后有望代表黑龙江省参加10月21日至22日举办的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