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条发力治理塑料污染
记者:顾 阳 发布时间:2021年9月27日
安徽省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新产业园内,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生物全降解购物袋。
江 胜摄(中经视觉)
作为重要的基础材料,塑料可谓“无所不在”,大到飞机、高铁,小到纽扣、瓶盖,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因随意丢弃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让人们头疼不已。
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日益艰巨和紧迫。近日,我国正式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一场针对塑料污染治理的全民行动吹响冲锋号。
加大源头治理力度
“塑料本身并不是污染物,塑料污染的本质是塑料垃圾泄漏到土壤、水体等自然环境中且难以降解,带来视觉污染、土壤破坏、‘微塑料’等危害。”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塑料污染治理的核心在于筑牢防止塑料向环境泄漏的坚固“堤坝”。
塑料由于性能优异、成本低廉,在各类产品生产中广泛使用。以曾经广泛使用的一次性塑料袋为例,超市、农贸市场几乎随处可见,但这类塑料制品收集成本高、难度大,大多摆脱不了被乱丢乱弃的命运,一起风就满天飞,五颜六色的“树挂”成为另类“风景线”。
这只是我们肉眼可见的一部分,更多“微塑料”垃圾甚至让人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为此,《方案》提出,积极推行塑料制品绿色设计,减少产品材料设计复杂度,增强塑料制品易回收利用性。禁止生产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含塑料微珠日化产品等部分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产品。
“塑料污染治理不能一禁了之,必须从源头上减少塑料制品的生产和使用量。”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体改所副研究员张德元表示,应减少商品过度包装,提高材质均一化程度和产品的易循环、易回收性,方便塑料制品使用后的回收和再利用。
《方案》要求,持续推进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减量,制定《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报告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情况报告制度,督促指导商品零售、电子商务、餐饮、住宿等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督促指导电子商务、外卖等平台企业和快递企业制定一次性塑料制品减量平台规则。
包装业是塑料制品使用最多的领域之一,发布《绿色包装产品推荐目录》、推进产品与快递包装一体化等举措已被列入《方案》。“比如通过推广电商快件原装直发、大幅减少电商产品在寄递环节的二次包装,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探索直饮净水机替代塑料瓶装水试点等,这些举措将有助于减少塑料使用量。”张德元举例说。
“2020年我国塑料制品年产量7603.2万吨,同比减少7.1%,但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塑料废弃也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影响。”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李景虹表示,当前我国塑料污染防治存在的关键问题,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防治意识较为薄弱,要加快完善相关法规标准和政策措施,真正从源头实现塑料减量化使用。
稳妥推广替代品
和“减量”一样重要的是“替代”。据悉,此次《方案》从完善标准、提升检测能力、加大科学研究、合理布局产能等方面,对科学稳妥地推广塑料替代品进行了部署。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工商大学材料与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翁云宣表示,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使用,促进广大消费者不用、少用一次性制品才是政策应有之义。
《方案》提出,要充分考虑竹木制品、纸制品、可降解塑料制品等各类替代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资源环境影响,完善相关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开展不同类型可降解塑料降解机理及影响研究,科学评估其环境安全性和可控性。加大可降解塑料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降低应用成本。
据悉,生物降解塑料是塑料替代材料中的一种,目前已产业化的生物降解塑料类型主要包括聚乳酸、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羟基链烷酸酯、聚碳酸亚丙酯等。其中,用于膜袋类的原料主要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用于餐饮具、注塑、纤维的原料主要为聚乳酸。
随着我国塑料污染治理政策不断深化,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正得到快速发展。从产能上看,2020年我国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乳酸年产能分别约为30万吨、10万吨,约占全球产能一半。预计到2025年,我国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乳酸年产能将在700万吨左右和100万吨以上,约占全球产能三分之二以上。
“需要指出的是,在推动塑料替代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要引导产业合理布局,防止产能盲目扩张,加快对全生物降解农膜的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加大可降解塑料检测能力建设,严格查处可降解塑料虚标、伪标等行为,规范行业秩序。”翁云宣说。
翁云宣同时强调,各界对可降解塑料的应用领域、降解产物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还有不同认识,目前可降解产业发展仍然面临标准不完善、检测能力不足、后续处置存在短板等问题,在科学研究、产品性能、使用成本等方面仍需持续发力。
可再生塑料迎来新机遇
我国塑料消费量巨大,但实际回收再生量却不足两成。中国物资再生协会测算显示,2019年国内废塑料回收再生量约为1890万吨,回收金额约为1000亿元。受疫情影响,2020年预计国内废塑料回收再生量仅有1600万吨左右。差距也意味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对此,《方案》提出了“加快推进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利用和处置”这一重要任务,这也是“十四五”时期塑料污染治理的重要路径之一。
“不是所有的塑料废弃物都会产生污染问题,绝大部分塑料材料都具有可再生性。”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王永刚表示,大力发展再生塑料行业,构建科学精准的塑料废弃物管理体系,不仅可有效解决塑料污染问题,也有助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目前,我国塑料再生利用行业已具备了规模化发展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许多规模小、污染大的废塑料回收加工企业关闭,给一批规模大、技术先进的再生塑料回收交易市场和加工集散地腾出了市场空间,再生塑料行业“回收加工集群化、市场交易集约化”特征越发明显。
王永刚说,我国从来没有向其他国家输送过废塑料,本土处理率达100%。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处理全世界废塑料,仅在2013年至2017年间,我国处置了进口废塑料达3660万吨,为全球废塑料污染治理作出了巨大贡献。
“禁止固体废物进口政策实施后,我国对全球塑料污染治理的贡献并没有停止。国内部分再生塑料企业转移到东南亚、日韩、欧美等国家筹建工厂。”王永刚表示,我国再生塑料行业正在逐步从“全球废塑料资源+国内再生加工”的传统模式转变为“海外废塑料资源+海外再生加工”与国内废塑料循环再生利用的双驱模式,再生塑料行业的全球影响力和贡献进一步增强,中国将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