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吉林省全面建立中华秋沙鸭保护体系

文章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发布日期:2021-11-26    点击:

吉林省全面建立中华秋沙鸭保护体系

记者:魏静 发布时间:20211126

  中华秋沙鸭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全球现有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不足2000对,在我国的繁殖种群约160对,其中吉林省的繁殖种群约145对,占全国繁殖种群90%以上。

  今年,吉林省提出建立健全保护体系与保护网络,全面保护中华秋沙鸭种群及其栖息生境。由省林业和草原局起草和编制的《关于加强中华秋沙鸭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吉林省中华秋沙鸭保护总体规划(2021-2030年)》日前经吉林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计划到2030年底,吉林省的中华秋沙鸭分布区域栖息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繁殖种群总体稳定,种群数量达到栖息生境容纳量的合理范围。

  吉林省中华秋沙鸭保护的长远目标是:通过实施中华秋沙鸭保护总体规划,建立健全保护体系与保护网络,全面保护中华秋沙鸭种群及其栖息生境,增强其栖息生境适宜性和连通性,实现中华秋沙鸭繁殖种群恢复性增长,带动长白山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整体性保护,提高区域生物多样性健康水平。搭建“吉林省中华秋沙鸭野外监测网络”和宣传教育平台,建立保护和风险管控长效机制。

  为将中华秋沙鸭保护打造成吉林省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典范,吉林省将以全面推进林长制、河湖长制为有利契机,压紧压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和部门行业管理责任,统筹整合社会力量,构建政府主导、林草牵头、部门配合、政企协作、社区共管的中华秋沙鸭保护体系。同时采取以近自然修复为主、以人为保护为辅的保护举措,稳步推进中华秋沙鸭生境修复和种群扩繁。建立以财政资金引导为主、以社会资本捐赠资助为辅的中华秋沙鸭保护管理资金筹措机制。

  目前,吉林省针对中华秋沙鸭的保护覆盖总面积达57.39万公顷,提出构建两地十区十五站的保护总体格局。在未被纳入自然保护地管理的中华秋沙鸭重要繁殖区,划建敦化富尔河中华秋沙鸭重要栖息地和抚松松江河中华秋沙鸭重要栖息地;赋予中华秋沙鸭分布区域内已建立的10个自然保护区中华秋沙鸭保护职责;以林场为单位,在中华秋沙鸭零星小种群繁殖区或主要停歇地设立15处监测巡护站,负责中华秋沙鸭迁徙停歇和繁殖相关河段的监测巡护工作。

  吉林省中华秋沙鸭保护的重点任务包括5个方面:

  改善栖息环境。通过设置围栏和隔音板、建设生态河流岸带、整治河道环境、适度投食等,监管和减少人为活动干扰,为中华秋沙鸭提供广阔活动区域、清澈水体、充沛食物、人类活动干扰少的栖息环境。开展中华秋沙鸭“安居工程”建设,通过加固“天然”巢、营造“仿生”巢、悬挂“人工”巢的方式,为中华秋沙鸭繁衍生息提供优质的栖息环境。

  加强监测保护。搭建综合监测管理平台,对中华秋沙鸭开展本底资源、种群动态、有害生物、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全方位监测。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制度,在重要时间节点和分布区持续开展野外巡护。结合中华秋沙鸭栖息繁殖特点,依法科学管控相关河段和时段的采砂、捕捞、漂流、摄影等活动,最大程度降低人为干扰。组织开展打击非法猎捕行动,依法查处非法侵占河湖水域岸线、排污、采砂、捕捞、围垦、建设等行为。

  强化基础研究。依托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吉林省中华秋沙鸭保护研究中心,统筹开展中华秋沙鸭物种专项研究,重点围绕栖息生境选择与环境容纳量、人工巢穴研制布设、食性与消费生物量等方面开展科研立项研究,为中华秋沙鸭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其他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提供有益借鉴。

  社区共建共管。创新中华秋沙鸭繁殖种群与栖息地保护管理模式,在抚松县漫江流域、敦化市富尔河流域选择合适的自然村屯作为社区共建共管试点。属地政府牵头成立社区共建共管委员会,林草部门拟定《共建共管协议》,采取聘任自然村屯居民为临时生态管护员、扶持发展替代生计等方式,发动群众参与中华秋沙鸭保护工作。

  广泛宣传教育。建立中华秋沙鸭保护宣传网站,组织志愿者深入企业、学校、社区等开展宣教活动。在中华秋沙鸭集中分布区建立吉林省中华秋沙鸭保护宣教中心,在中华秋沙鸭主要分布区域科学合理设置符合中华秋沙鸭保护要求的警示标识、观鸟平台、摄影场所,适度开展生态旅游、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感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