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走出一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

文章来源:法制日报     发布日期:2022-09-30    点击:

国家发改委公布生态文明建设十年成绩单

走出一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

记者:万静 发布时间:20220930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举行生态文明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进展和成效,并就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展成效和目标实现、节能和提高能效、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等问题接受媒体采访。

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据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

  十年来,我国持续大幅增加环保投入,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超过1000亿元支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力保障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与2012年相比,2021年全国污水处理能力增长1倍,工业固废处置量增长约50%

  十年来,我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占全球人工造林的四分之一,着力强化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截至2021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森林蓄积量达到194.93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也非常明显。十年来,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退出过剩钢铁产能1.5亿吨以上、取缔地条钢1.4亿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与2012年相比,2021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1%,比2012年增加5.7个百分点;新能源产业全球领先,为全球市场提供超过70%的光伏组件。同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效也十分显著。绿色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提升至84%。今年前8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397386万辆,保有量达到1099万辆,约占全球一半左右。

  十年来,我国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持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2021年,我国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5.5%,比2012年提升了11个百分点;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至56%,比2012年下降了12.5个百分点;风光发电装机规模比2012年增长了12倍左右,新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1万亿千瓦时。

  十年来,我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定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等一系列改革方案,建立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推进福建、江西、贵州、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为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大幅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在这一系列亮眼的生态文明建设“成绩单”中,最能引发社会各界关注的,还是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的成就。

  据刘德春介绍,这十年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与2012年相比,我国2021年单位GDP能耗下降了26.4%,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单位GDP水耗下降了4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了约58%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好成绩,无疑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两年前,我国郑重宣布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标志着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开始迈进新阶段。两年过去,我国能源和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重要进展,“双碳”工作实现良好开局,并构建“1+N”政策体系。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向记者介绍说,2021102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外发布,作为“1+N”政策体系中的“1”,是管整体管长远的,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发挥统领作用。《意见》与同年1026日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共同构成贯穿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顶层设计。“1+N”政策体系中的“N”则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的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能源保障、碳汇能力、财政金融、价格政策、标准计量体系、督察考核等保障方案。上述这一系列文件构建起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约束依然突出,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对做好节能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坚持节约优先,把节能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优化项目管理方式,实施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把增量项目关口,深挖存量项目节能潜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刘德春说。

  与此同时,发改委将切实加强高质量发展用能保障,持续完善能耗双控政策,优化节能目标评价考核频次和考核方式,落实好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政策,实施重大项目能耗单列,保障国家布局重大项目合理用能需求。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不断完善节能法规政策。发改委将推动修订节约能源法、节能审查办法等法律法规。加快制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等强制性国家标准,积极推广先进适用节能技术和产品。

推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工作

  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王灿发告诉记者,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它避免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和低利用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

  据刘德春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首先表现在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这十年来,我国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建设,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努力实现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2021年,我国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6.8%,比2012年提高了近16个百分点。

  其次,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成效突出。这十年来,我国加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力度,规范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推动废弃物“变废为宝”。与2012年相比,2021年我国重点电器电子产品年处理量增加了7300万台,规范处理率提高了44个百分点。

  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取得积极进展。这十年来,我国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完善全链条治理体系,降低塑料垃圾环境泄漏风险。深入推进快递包装“绿色革命”,加快构建与绿色理念相适应的快递包装法律、标准和政策体系。整治过度包装,报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过度包装治理的通知》,打好关键环节、重点商品过度包装“歼灭战”。

  下一步,发改委将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工作,推进能源、水、粮食、土地、矿产、原材料一体化节约、全过程管理和全链条节约。同时积极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推行绿色设计,推动企业清洁生产、园区循环化发展,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推动城市废弃物协同处置。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交投便利、绿色高效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提升再生资源分拣加工利用水平,引导二手商品交易规范化发展,推动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