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实施方案发布——
生态涵养区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
记者:曹政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7日
北京地图上被绿色覆盖的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房山和昌平的山区,是首都“大氧吧”“大花园”,正在成为展现北京美丽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的典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区、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发展示范区。
近日,本市正式发布《关于新时代高质量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包括7个方面、28项内容,提出到2027年,生态涵养区生态产品总值全市领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稳定向好,特色化、差异化的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力持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并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持续巩固提升生态涵养品质
房山青龙湖,北京大熊猫科研繁育基地在半个月前正式开建,2000亩土地将成为集大熊猫繁育、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身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示范基地。
因为绿色,所以出色。作为北京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2018年到2021年,生态涵养区总体森林覆盖率从59.2%提升到66%,高于全市21.4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从51.2微克/立方米降低到31.3微克/立方米,低于全市1.7微克/立方米。
根据《实施方案》,本市将坚定不移持续巩固提升生态涵养品质。“新方案要求生态涵养区将生态保护作为首要任务,巩固扩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本市将安排尾矿库摸底治理等一批生态保护和修复任务,构建特色鲜明的郊野公园、体育公园等游憩体系。
推动生态涵养区共同富裕
“本市将兼顾强区和富民,讲好山区特色故事,支持发展符合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的产业。”相关负责人说,《实施方案》强调重点功能区引领作用,推动结对协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引资向引智转变。
与首轮生态涵养区支持政策一样,新一轮《实施方案》保持结对协作关系不变,结对区之间已建立相对稳定的协作关系,平原区连续四年通过直接给予财政资金6亿元/年,或通过支持引导绿色产业项目落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多种形式,支持生态涵养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结对区双方资源互补、共建共享。
同时,本市将鼓励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发展乡村旅游,支持生态农业、设施农业、林下经济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开发旅游产品,拓展乡村民宿非假日经济等,充分激活乡村要素推动生态涵养区共同富裕。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提质
未来,本市将稳步推动生态涵养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提质。“具体包括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生态涵养区布局,完善高速路网和轨道交通线网,转变山区道路建设理念,加强供水、污水、雨水、再生水、地下水‘五水共治’,促进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更大贡献。”相关负责人说,本市也将防止市域内平原新城、周边外省市贴边发展,巩固扩大“基本无违法建设区”创建成果,持续治理浅山区违法建设,通过城市更新重构城市功能,大力推进职住平衡,落地一批智慧生态环保、智慧园林、智慧水务等应用场景。
“我们在起草《实施方案》的同时,已梳理形成了10项配套政策清单和115项重点任务清单,项目清单正在编制。”相关负责人说,未来每年将编制工作计划,滚动编制安排包括产业投资项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项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配套项目在内的项目计划,强化督查考核,把《实施方案》落实落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