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当前位置: 首页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 正文

分论坛四: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发布日期:2022-12-27    点击:

2022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

分论坛四: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发言摘登)

记者:方琬夷 发布时间:20221227

从人类文明新形态角度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 孙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系统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近代以来自西方兴起的工业文明给地球带来了生态困境,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是一种新形态文明的复兴,这种新形态的最本质特征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应对当前全球性挑战,需要超越传统思维,寻求新理念、新方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引领者,中国坚定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自身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走好对外讲述中国生态文明故事之路。对外讲述中国生态文明故事,一要彰显生态文明领域的标识话语。推动富有原创性、彰显中国特色的标识话语广为传播,带动生态文明领域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二要打通生态文明建设的多元舆论圈层。由于意识形态和发展程度不同,生态文明的国际传播呈现出“跨国界、跨区界、跨地域”的鲜明特点,国际传播工作因此需要“破圈”。三要提升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效能。加强统筹谋划、发挥优势、具象内容、细分目标、精准对象,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七方面聚力 高质量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余国东

重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殷殷嘱托,努力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发展之路,生态文明的本底更加夯实、内涵更加厚重、活力更加迸发。

高举思想旗帜,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一是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在全国率先明确由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分管生态环境工作,深入引领责任落实。二是立足全局谋深做实生态环境保护。在履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使命,实现“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目标,落实“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要求上着力,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殷殷嘱托。三是用心用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塑造理论阐释“重庆品牌”、讲好生态环保“重庆故事”,持续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人心、形成自觉、引领行动。

奋力担当作为,推动重庆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一是生态屏障建设质量显著提高。二是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显著叠加。三是绿色低碳发展步伐显著加快。四是川渝联建联治格局显著构建。五是生态环境民生福祉显著改善。六是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坚定前行意志,聚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奋进新征程、谱写新篇章。重庆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围绕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多目标平衡、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双城经济圈联建联治、激发生态环境治理活力等7个方面聚力,高质量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为美丽中国建设做出重庆贡献。

用心用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打造陕西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样板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 孙丽

陕西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陕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用心用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推动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始终保持“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战略定力,坚决守护好秦岭生态。陕西精心修订《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编制秦岭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10多个专项规划,强化秦岭生态红线监管。聚焦秦岭“五乱”问题,持续开展8部门联合专项执法检查、自然保护区“绿盾”行动等,真正还秦岭以宁静、和谐、美丽。

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提升黄河流域生态质量和稳定性。陕西稳步推进陕西黄河流域“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加快推进黄河流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扎实开展渭河流域综合整治,推行“一河一策”,实施限期治理,打造“左右岸、上下游协同治理”的示范典型。

始终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保卫战实现新突破。持续推进关中区域“一市一策”治理,打好秋冬季大气治理攻坚战。碧水保卫战成效显著。全面推进“三江三河”重点流域污染防治,今年11月,111个国控断面中Ⅰ类—Ⅲ类水质断面占比达到97%。净土保卫战向纵深推进。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乡村生态振兴有序推进。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双碳”战略。坚持全省一盘棋,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逐步建立“1+N”政策体系。扎实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全面实施排污许可制,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和损害赔偿,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落地见效。

贡献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许勤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要求。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积极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正逐步找到符合发展中国家国情与需要的绿色增长路径,为全球环境治理做出了示范。

大力加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方,长期致力于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并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加强绿色文明互鉴、拓展绿色合作维度,与参与国家和地区一道为世界注入绿色发展动力。

聚焦推动全球发展倡议走深走实。全球发展倡议为国际环境合作点明了方向,为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将通过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合作推动全球环境治理走深走实。

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方案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具体而言:

一是中国注重对发展中国家的内生能力培育。随着全球治理赤字出现新要求,发展能力建设成为重要发展趋势。中国开展全球环境治理,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强能力建设,注重增强自身“造血”能力,促进缩小南北发展能力差距,切实提升发展中国家发展与治理能力。

二是彰显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贯穿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全过程。中国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三是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内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也是中国全球环境治理的行动指南。中国始终是全球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贡献者,持续推进全球环境治理转型升级,与各国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生态文明理念

为全球环境治理指明了行动方向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 涂瑞和

50年前联合国召开首次人类环境会议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全球环境治理进程开始起步。然而,当前,相比于全球经济、贸易、科技、旅游等众多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显著成就,全球环境保护领域却明显是一个短板,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人类可持续发展进程面临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污染和废物三大全球危机。

进入新时代,中国所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是引领世界潮流的先决理念,为破解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愿景目标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基本路径,为全球环境治理带来新希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用一系列既符合科学、生态系统规律又朴素、生动的语言加以阐述,诸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简析了绿水青山作为珍贵自然资源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反之绿水青山不保后续发展就成无本之源这样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阐述了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指明了全人类前进和努力的方向。

中国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务实的行动派。过去几年,中国先后举办了《联合国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湿地公约》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以及《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充分展示了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精神的坚定立场和引领全球环境治理的角色。COP15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划时代意义,尤其是生态文明和生命共同体作为大会主题,这在全球尚属首次,促进了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球的广泛传播,为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注入信心和力量,指引了未来实现气候系统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污染的地球长远愿景的行动方向。

中国生态文明实践

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积累经验

新华社研究院研究员、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 薛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国所进行的伟大实践,正以其时代先进性、革命彻底性、普遍增益性等优势引领全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有利于我们坚定“四个自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将加快推动人类文明转型与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扬弃,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思想理论基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本质上颠覆了西方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大自然的霸凌态度,打破了西方的“人类中心论”逻辑,实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重新建立和重新塑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的哲学内涵、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使其成为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指导的思想理论。

二是中国生态文明实践为人类应对环境挑战做出榜样,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积累经验。和很多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不仅有理念、有规划,而且在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干。中国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注重提高民生福祉,并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生态治理。中国在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证明,人类可以走上一条与西方工业化不同的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三是中国的开创性举措给人类文明转型与进步带来希望,推动人类对文明新形态的认识不断提升。因为生态文明不仅仅意味环境改善,更意味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巨大而彻底的转变,包括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

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决态度和实践成果使关心人类未来和地球命运的西方有识之士看到希望。中国的伟大理念昭示世界,人类文明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生态文明的曙光已经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

创新金融手段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中国区主任 张洁清

应对环境挑战面临巨大资金缺口。2021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与自然和平相处》报告指出,人类正面临三大全球性环境危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和污染。资金是有效应对环境危机的关键之一,根据权威测算,全球需125万亿美元资金来应对气候变化,为在2030年前扭转生物多样性退化趋势,每年需实现4840亿美元自然向好的投资。

绿色金融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已初步建立较为完备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且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已初具规模。中国绿色贷款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是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中国绿色债券累计发行量居世界第二,占全球发行量超13%份额。2018年—2020年,中国保险业累计提供绿色保险保额达45.03万亿元,支付赔款533.77亿元。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近2.1亿吨,累计成交额超93亿元。

转型金融助力低碳转型发展。传统高碳行业在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升级、能源使用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资金需求规模大,同时又难以获得传统绿色金融的支持,转型金融为缓解高碳行业转型的资金供给矛盾提供了解决路径,是绿色金融的补充。目前,转型金融政策框架正在形成,《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G20转型金融框架》均为转型金融提供了国际政策框架体系。2021年,支持转型的金融工具开始在国内出现。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省湖州市作为企业和地方代表积极进行转型金融实践。

非银金融机构的作用不容忽视。证券、保险、基金等非银行机构可以为绿色发展提供大量资金支持,如证券行业依托研究机构的行业研究能力,通过股债融资、并购重组等渠道引导资金流向低碳转型领域,开发创新绿色金融工具与衍生品养老和社保基金则可以通过ESG投资支持绿色技术的研发和绿色产业的发展。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

共建共享合作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 张建宇

一是共建,积极倡导绿色生态理念。2021921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题为《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的重要讲话,向国际社会宣示我们共建高质量“一带一路”的决心,把绿色“一带一路”的建设落到实处,获得全球一致高度好评,成为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领域2021年最重要的全球行动承诺之一。

二是共享,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惠益共建国家。我国将生态文明领域合作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内容,通过为沿线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速绿色低碳转型。一是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低碳转型。二是搭建交流平台,强化了生态环保合作。“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吸收了超过40多个国家的150多家合作伙伴,还扩大建设“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吸纳100多个国家生物多样性相关数据,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三是合作,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发展。当前,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流。截至2022年中,提出净零排放目标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98个,较全球已提出净零排放目标的国家和地区,占比71.5%;较150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占比65.3%。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为国际社会实现《巴黎协定》的温控目标注入了信心。“一带一路”倡议作为践行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重大战略,国际社会也给予了高度关注。

中国作为绿色发展的倡导者,可将我国在环境治理中的先进经验推广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首先,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贸合作。其次,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节能减排合作。再次,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上,需进一步加大对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宣传力度。

可再生能源发展应整合

绿色发展与共享发展理念

美国环保协会副总裁、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秦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清洁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从能源发展的角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之前阶段的区别,以及生态文明作为文明新形态的能源特征。

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可再生能源将推动产业体系的系统性变革,不仅将终结能源消费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还将促进人类逐步摆脱有限资源与能源的依赖,为经济社会的长久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引领者。中国的风光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全球第一,2020年,多晶硅、硅片分别占全球产量的76%96%。发挥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引领作用,不仅对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对全球实现气候目标也具有重要支持作用。

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强与新能源技术相适应的技术研发投资,推动异质结、钙钛矿等技术发展应用,推动矿产多元化电池技术的研发,发展海上风电与氢能联合生产技术。

二是以2035年、2050年为节点制定长期可再生能源目标与规划。

三是建立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新型零碳产业体系。

四是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模式。推进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相关的关键矿产的循环利用以及控制矿产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发展农光、渔光互补等光伏发展模式,解决新能源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氢气泄漏以及氨的环境影响等问题。

五是可再生能源发展应整合绿色发展与共享发展理念。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需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共享发展收益。在具有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但落后的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应成为跨越式的发展机会。可再生能源发展还为乡村振兴提供经济支撑。

见习记者方琬夷根据发言整理,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