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化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郭红燕 靳颖斯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22日
自生态环境部和中央文明办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这是我国首份专门针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的全国性行动纲领文件,为壮大生态环境志愿者队伍、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制度提供了遵循指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制度政策进展情况如何?采取哪些方式手段推动下一步工作?笔者对此进行了思考。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把志愿服务摆到事关国家建设的重要位置。“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等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重要会议、重要场合,对志愿服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考察时,指出“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是满足现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志愿服务是人们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国际经验来看,公众的志愿服务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增长。在一些发达国家,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公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半数甚至70%以上的人都从事过志愿服务活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逐渐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志愿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要满足公众奉献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精神需求,就必须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多参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机会和平台,让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融入日常生活。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的需要。“十四五”时期,国内外形势愈加严峻复杂,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急需社会各界的深度参与,而志愿服务是重要途径和载体。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UNV)发布的报告指出,志愿服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机制,如果这一机制能得到有效运用,将不仅有助于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还有助于提升社区自给自足能力,鼓励基层赋权,同时促进人们思维方式的持久转变。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
近年来,党中央把志愿服务摆到事关国家建设的重要位置,对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体系作出一系列新的重要部署和安排。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均提出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2014年,中央文明委印发《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要求建立完善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随后,《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速出台,为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了配套和实践保障。2017年6月,国务院第175次常务会议通过《志愿服务条例》,开宗明义指出,制定本条例的目的在于“保障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鼓励和规范志愿服务,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这是我国首部关于志愿服务的全国性专门法规,为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是我国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和生态文明建设急需志愿服务的大背景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迎来新机遇和新动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正在逐步迈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环境治理提供了清晰路径和框架。政府相关部门普遍认识到志愿服务在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中的重要作用,开始推动志愿服务在环境美化、垃圾分类、节能减塑等领域的发展。例如,中央文明办发布《关于持续深化精神文明教育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通知》,提出部署发动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行动和公益活动。在塑料污染治理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指出,引导行业协会、商业团体、公益组织有序开展志愿活动等,广泛凝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志愿服务相关精神要求,发挥志愿服务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保工作中的作用,生态环境部将志愿服务统筹纳入工作计划,发布一系列文件,并出台了首个全国层面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纲领性文件。早在2016年,原环境保护部等6部门就联合编制印发《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年)》,提出要发挥环保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加强环保志愿者的能力培训和交流平台建设,支持环保志愿者参与环保公益活动。2021年,生态环境部等6部门联合编制《“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进一步提出“到2022年,建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工作目标,并将“志愿服务行动”列为十大行动之一。为落实这一计划要求,《指导意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丰富内容形式、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服务管理和强化保障措施6个方面,对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回答了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要做什么、如何做等问题。
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要做什么”方面,《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涵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宣讲、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生态环境社会监督、绿色低碳实践参与和国际交流合作5个方面,为各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具体参考。在“如何做”方面,《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服务管理,从建立志愿服务协同工作机制、培育志愿服务项目、提供志愿服务平台、规范志愿服务工作、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建立志愿服务评价激励机制、推广繁荣志愿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走向规范化专业化全民化
“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事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为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走向规范化、专业化、全民化,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第一,构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大格局。当前,生态环境领域志愿服务的制度机制、组织管理、激励机制、精神培育和文化建设制度等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完善,应逐步出台相应的细则和配套文件。同时,加强跨部门的交流沟通,逐步建立由生态环境部门和文明办牵头,民政、教育、团委、妇联及相关单位参与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协同工作机制,共同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第二,培育扶持一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志愿服务项目是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抓手。建议鼓励各地围绕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立足当地实际及群众需求,通过政策、场地、资金支持等方式,促进当地志愿服务管理部门、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等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培育打造一批主题鲜明、贴近群众、成效显著、社会影响力大的品牌项目,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的专业化、长期化和常态化。
第三,提升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逐步建立健全分级分类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培训体系,加强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相关人员的培训培养,提升志愿服务规范化、专业化水平。一方面,可依托生态环境保护专业力量,结合志愿服务工作需求开发系列培训课程,加强对志愿者和志愿队伍的培训,尤其是对生态环境志愿者骨干的培养。另一方面,面向生态环境系统工作人员,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相关业务培训,重点培养熟悉生态环境知识和业务、具有优秀组织引导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升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
第四,建立精神激励为主的志愿服务评价激励机制。志愿服务在本质上是精神现象,不能简单将其视为一般工作。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必须深刻把握其内在发展规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建立有效机制激发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内生动力。在坚持精神鼓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等制度,完善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价值激励互为补充的多元激励机制,把外在的制度和志愿者的内在动机相结合。同时,加大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积极选树志愿服务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优秀项目典型,增强志愿者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
第五,定期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调查评估工作。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地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跟踪调查评估,及时了解公众对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需求,了解地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管理现状、工作进展和成效,了解社会公众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和满意度,识别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