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要以“两山”理论指导“两化”发展
作者:高旺盛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16日
视觉中国供图
实施乡村全面振兴,必须要牢固树立和科学践行“两山”理论,以产业振兴为引擎,让乡村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多年前就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建设理论(以下简称“两山”理论)。今年4月,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习近平的这些论述,是新时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根本遵循,要在实践中全面领会理论实质,科学把握可行路径。
“两山”理论是对当代生态经济学的重大创新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常规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在人类社会经济财富持续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破坏、灾害加重、环境污染等诸多危及人类生存的全球问题,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能否调和成为世纪之问。直到1992年6月,联合国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文件,形成了人类共同发展的千年共识,同时也催生了生态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生态经济学是研究和解决生态经济矛盾问题、探索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和谐运行规律的学科,被普遍认为是人类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系统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大科学论断,从系统思维角度清晰阐明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首次创立了“两山”理论,不仅对于新时代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也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经济学的理论自信和构建中国可持续生态经济体系的道路自信。
通过产业系统实现生态价值的有效转化
实施乡村全面振兴,必须要牢固树立和科学践行“两山”理论,以产业振兴为引擎,让乡村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从生态经济学理论来讲,绿水青山是良好生态系统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要求,也是决定一个地区、一个村落生态系统质量、生态价值及其可持续能力的判断标准,优质良好的绿水青山生态为形成金山银山奠定了基础,但能否转化成为高质量的生产力,还需要通过产业系统实现生态价值的有效转化。从产业生态化角度分析,为了避免走上“先开发先污染后治理”的不可持续的传统产业发展老路,必须走产业生态化道路,通过发展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实现产业改造升级与产业更替,推动乡村产业实现高值高效;从生态产业化的角度分析,只有把良好生态资源的自然生态服务价值,利用市场化、产业化途径转换为可供消费的生态产品,推进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本的产业化运作转型,并与乡村的农户利益链直接连接,才能真正实现金山银山的目标,也就是由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达到“一方好水土富一方人”的更高层次。
着力构建“两化”融合的新型乡村产业体系
在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产业生态化是由产业过程与生态过程“双向耦合”形成产业生态循环链,而生态产业化则是立足于乡村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生态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的过程。由此而论,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以下简称“两化”)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强调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前提下,遵循产业经济规律,构建形成“生态绿色、物质循环、低碳增汇、高质增效”的可持续发展乡村产业体系。
一是推动乡村传统优势产业的生态化技术改造。针对目前不少乡村产业依然存在着环境污染、资源超载、逾越生态红线等生态环境问题,要运用自然生态系统原理完善产业发展思路,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升级,重点开发应用低碳增汇种植养殖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乡村产业绿色化有机化升级技术、产业链绿色控制技术等。
二是积极发展本土化乡村生态产业新业态。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要遵循“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工则工”的生态适应性理念,促进农牧循环、农林复合、农医融合、农工结合,合理选择发展生态田园、生态林业、生态牧业、生态休闲、生态康养、生态旅游等生态化产业形态,把绿色低碳作为乡村产业生态化的优先目标纳入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三是开展乡村脆弱环境的生态经济融合化治理。生态产业化是有条件的,其中一个必备条件就是在实施区域必须具有独特的、符合生态保护要求并可开发利用的自然生态优势。实事求是地讲,破烂不堪的生态环境也很难真正成为金山银山,有必要对一些乡村的落后生态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的修复治理,形成具有全新生态价值的乡村绿水青山,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等进入乡村生态经济系统。但是,目前有一些地方在乡村建起了不切实际的人造湖、人造公园、人造景观等,事实上是对原有的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新的人为破坏。这种单向为了治理而治理的模式,由于没有注重乡村生态建设的经济性外延和内生产业活力,多数不可持续。在实践中,要对已有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充分论证,核心理念是做到生态治理与经济效果的协调平衡,多元化统筹,把生态治理与乡村新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与乡村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建立起有良好经济效果的绿水青山修复工程。
四是推进乡村优势生态资源转换为乡村“生态绿色银行”。“两化”理念倡导的是,一方面经济发展不能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另一方面生态保护也不能采取“环境至上”的极端做法,而是要在产业发展中保护,在生态保护中发展,从而实现乡村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制度上敢于创新,把乡村的绿水青山生态服务价值转化为生态资产,把生态要素转化为产业要素,把生态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创造乡村生态产品,打造乡村绿色品牌,构建乡村“绿色银行”,多措并举促进乡村生态产业化,使乡村田园成为“聚宝盆”,乡村山林成为“摇钱树”。
五是着力构建“两化”目标下的现代乡村“六次产业”结构体系。乡村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工程,其实质可以理解为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在一个特定区域打造形成“生产子系统—消费子系统—物能循环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耦合的生态经济循环产业链。根据国内外有关“六次产业”理念的基本思路,采取多种措施构建“两化”目标下的乡村产业体系,首先是要夯实第一产业(种植养殖业)、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业、肥料农机制造业等)、第三产业(旅游、金融、物流等),这是形成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其次要将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植入乡村产业过程,发展诸如农产品电商、智能农场管理等新的第四产业形态,促进乡村产业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实现产业升级更替与显著增值;再者,要将“创意设计、精神文化”等理念与技术植入乡村产业过程,发展乡村休闲、养老康养、医疗农业、乡村文教等新的第五产业形态,促进乡村产业再次融合与升值。最后,要着力打造数字乡村系统,把数字化技术与设备应用到乡村全产业链,打破传统的“一二三”乡村产业结构体系,形成更加融合化、智慧化、生态化、共享化的新一代高层次乡村六次产业结构体系。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