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江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盐城样本
作者:夏锦文 吕永刚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01日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
党的十八以来,江苏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着力破解“重化围江”难题,依法依规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关闭退出安全环保不达标、低端低效的化工生产企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全面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实现了历史性转变,一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画卷在江苏大地徐徐展开。
盐城市作为江苏陆域最大、海岸线最长的设区市,有海洋、湿地、森林三大生态系统,坐拥长三角中心区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已创成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洋碳汇、森林碳汇、湿地碳汇优势叠加,生态基底优良。多年来,盐城坚持生态立市,竞逐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在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双碳”制度集成创新等方面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绿色动能澎湃兴起,成为美丽江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典型样本。
坚守本底呵护“原真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深入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
“原真生态”的稀缺价值和独特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盐城精心呵护、加速释放“原真生态”的稀缺价值。
一是坚持前瞻性保护。湿地是地球之“肾”,兼具重要性与脆弱性。盐城有着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滨海湿地,是丹顶鹤全球最大的越冬地;拥有全球最大的麋鹿基因库;支持17种IUCN红色名录物种的生存;是世界上两种最稀有的迁徙鸟类勺嘴鹬和小青脚鹬存活依赖地,在全球生物链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盐城在保护黄海湿地上坚定自觉,守住生态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肯定。2019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遗产,标志着中国世界遗产从此由陆地走向海洋。
二是促进“国际湿地”生态价值转化。申遗成功只是阶段性成功,做好“世遗”文章更为重要。盐城坚持保护主基调,构建淡水湿地、盐沼、草地等典型栖息地完整生态系统,稳步提升遗产地和缓冲区生物多样性。探索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新技术、新标准、新路径,对遗产地实施分区差异化管理,并按照“落地块、明责任、设标志、建表册、入图库”等工作要求,实行图斑精细化管理。在保护的前提下做好生态价值转化,依托“国际湿地”叠加文旅、康养、体育、文化等业态。展望未来,一处国际知名的滨海遗产、观鸟天堂、休闲胜地正走向现实。
三是促进提升城市开放功能。当今世界,保护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是一种“世界听得懂的语言”。借力“国际湿地”这块金字招牌,盐城国际影响力、美誉度持续提升,成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范例之一。盐城主动参与国际交流与科研合作,保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湿地公约组织、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等国际组织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话语体系构建。积极推动环黄海经济圈生态经济合作,加强黄海滩涂与滨海湿地保护,构建黄海区域的生态保护体系和绿色能源体系,探索环黄海生态保护系统共建新路径。“国际湿地”已成为盐城做大国际朋友圈、提升国际化功能的一张名片,助推盐城成为一座富有国际化魅力的全方位开放门户城市。
良好生态滋养“盐之有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生态环境好了,土地上就会长出金元宝,生态就会变成摇钱树,田园风光、湖光山色、秀美乡村就可以成为聚宝盆,生态农业、养生养老、森林康养、乡村旅游就会红火起来。”
盐城作为长三角核心区农业经济总量唯一超千亿元的城市,这些年精心守护好生态,探索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利用良好生态培育出一大批富有竞争力特色农产品。
一是建设“东部沿海大粮仓”。2021年盐城市粮食种植面积1487.63万亩,总产量142.96亿斤,连续7年超140亿斤,面积、产量均列全省第一。射阳大米依托优良生态全程绿色种植,年产销量超百万吨,多次获得中国国际农交会、粮交会金奖。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得益于科技引领和全域好生态的基础性支撑,盐城不仅是粮食大市,还是种业大市,是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市、全国食用菌菌需物资集散地、中国蟹苗之乡。目前已形成大丰、建湖、阜宁三个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及东台西甜瓜、甜叶菊、响水西兰花、滨海何首乌、盐城草鸡、阜宁黑猪、射阳蟹苗、洋马菊花等特色种业品牌。
二是建设“生态食品大超市”。盐城建成600万亩优质稻、600万亩专用小麦、百万亩精品瓜果、百万亩海水养殖、百万亩淡水养殖、千万头生猪养殖和超两亿羽肉类蛋禽等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打造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经济林果、规模生猪、现代禽业、特色水产6条产业链,发展“盐之有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绿色安全、品质上乘的生态食品,成为上海、苏南等地放心的“菜篮子”。
三是建设“休闲农业大花园”。盐城将生态休闲元素与沿海森林滩涂、里下河湿地风光、都市城郊休闲景观相融合,产生新场景、新业态;深入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做精“探秘自然遗产、解码古老串场、戏水湖荡湿地、寻踪黄河故道、传承红色基因”乡村休闲旅游文章,建设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精品民宿、农家乐,富民效应持续增强。如今盐城的绿色低碳经济,已成为江苏新时代“鱼米之乡”的鲜活样本。
生态转化实现“点绿成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
盐城在推进“两山”转化上,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守正创新,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锚定绿色低碳调结构。沿海滩涂拥有巨大的潜在开发空间。在黄海湿地申遗时,盐城果断放弃正在实施的百万亩围垦计划,将条子泥列入世界遗产范围,大大增强遗产地的完整性和价值性。这是盐城“算大账”和“算长远账”的理性选择。盐城还下决心关闭退出能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的企业和安全环保不达标化工企业,促进产业“添绿、调绿、变绿”。
二是强化引入创新型绿色产业。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在华东地区布局发展大数据产业,智能网联汽车、跨境电商、智能终端等数字细分领域,已具备一定区域竞争优势。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开展“智改数转”行动,工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均超过60%。规划建设环保科技产业园,节能环保企业超过300家,环保装备、环保滤料、节能电光源等特色产业形成规模、独具影响。
三是保持绿色转型战略耐心。绿色低碳转型是一场耐力跑,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在黄海森林公园等生态空间营造上,盐城坚持“保护性开发利用”,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坚决不搞过度开发,在绿色基底之上探索休闲旅游、生态康养等业态,形成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的良性互动。
跨越赶超勇当“碳路先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落实“双碳”目标将创造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商业机遇,带来巨大的绿色低碳投资和消费需求,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盐城市新能源产业优势突出,是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之一、国家海上风电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必须审时度势、面向未来,勇当绿色低碳发展先锋。
一是筑牢制造业基础,锻造绿色制造核心优势。坚持链式思维,聚焦打造晶硅光伏、风电装备、不锈钢、动力电池等地标性产业链,精密结构件、印制电路板、石油机械等优势产业链,光电显示、集成电路等潜力产业链,协同推进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加速形成以绿色制造为鲜明标识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
二是拓展新能源优势,高水平建设绿色能源之城。围绕国家能源战略和省沿海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大型清洁燃煤火电项目,建设LNG储备基地。依托风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推进风电全产业链布局和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积极探索“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开发,为长三角能源供应保障和能源结构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三是打造标杆示范,为绿色低碳发展探路。盐城谋划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在发展路径上,围绕固碳、低碳、降碳做好绿色生态、绿色能源、绿色转型文章,充分彰显盐城自然生态之美、绿色发展之美、历史人文之美,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绿色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打造原创性、领先性、标志性成果,用过硬的改革发展成果为绿色低碳发展探路。
作者夏锦文系江苏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吕永刚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