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园地

理论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园地 >> 正文

华夏大地书写绿色传奇​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日期:2022-10-07    点击:

能耗强度降低最快 森林资源增长最快

华夏大地书写绿色传奇

记者:黄辉 曹静静 发布时间:20221007

图①: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全貌。

图②:嘉宾对话现场。 本报记者 叶源昊

图③:昆明滇池的红嘴鸥与游人嬉戏共舞。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对话嘉宾

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曹跃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督察一处处长

美丽中国,江山如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生态文明写入党章、载入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

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俞海: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布局当中地位显著提升,绿色发展成效逐步显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对全球环境治理的贡献也日益凸显。“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保领域9项约束性指标全部超额完成,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可谓“沧海桑田”。

曹跃霆: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国家战略,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举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一两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进程,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也会有所显现。需要指出的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有决心、也有能力推动这些问题加快解决。

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俞海:我认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有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201211月,党的十八大通过党章修正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行动纲领的执政党。201710月,党的十九大又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了党章。2018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把“生态文明”历史性地载入了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

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俞海:20185月,党中央组织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大会正式提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党领导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为了深入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215月,经党中央批准,在生态环境部成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

空气中的有害颗粒物数量7年下降了40%,长江干流全线连续两年水质达到了Ⅱ类以上

问:这些年来,我们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以前的雾霾天气逐渐变成了如今的天朗气清,我们是如何实现这种转变的?

曹跃霆:人民群众以前盼温饱,现在盼环保,以前求生存,现在求生态。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每到一地就受理转办群众信访举报,截至目前,两轮督察一共受理转办了28.7万件群众的信访举报,现在已经办结或者阶段性办结了28.5万件。我觉得,生态环境就是在这一件一件信访件的办理过程中不断改善的。

俞海:人民群众对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的期待越来越迫切,要求我们以打攻坚战的决心和力度来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首先要打好蓝天保卫战。几年来,我们采取坚决有力的行动措施,包括在重点区域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夏季臭氧污染治理攻坚,也包括工业提标改造、燃煤锅炉整治、移动源管控、“散乱污”企业治理,等等,把PM2.5作为关键突破口和重中之重进行治理。放眼全球,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治理大气污染速度最快的国家。有外媒报道,从2013年到2020年,中国空气中的有害颗粒物数量下降了40%。中国用7年的时间完成了美国30年的治理任务。

问:生态根本好转的另外一个指标是河流。十年前,我们谈到长江、黄河的时候都忧心忡忡,但最近越来越多的报道告诉我们情况在好转,而且有了根本性好转。那么,情况到底是怎样的?

俞海: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注长江的生态环境问题,多次赴长江沿线考察,就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先后三次主持召开座谈会,要求沿江的各省市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些年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全面实施长江十年禁渔,“重化围江”的难题逐步得到破解,“水中大熊猫”野生江豚频频现身。从水质上看,长江干流全线连续两年水质达到了Ⅱ类以上,这昭示着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也高度关注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足迹遍布了黄河流域的9个省区,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先后主持了两次座谈会,讨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要求下大力气对黄河流域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这些年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确实在明显改善,水沙治理成效显著,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水蚀和风蚀双减少,黄河用水量过快增长的局面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态流量逐渐得到保障,这为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问: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可能并不轻松,常常需要动真碰硬,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是如何推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

曹跃霆:从2015年底河北省督察试点开始,我们用了两年时间完成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覆盖,又分两批对20个省份开展了“回头看”,从2019年开始全面启动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这一过程中,我们把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中央企业也纳入督察范畴,进一步压实了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很多地方的领导干部跟我们督察组的同志讲,督察是猛击一掌,唤醒了地方治理生态环境的勇气、责任和决心。比如,2021年,督察组进驻云南,曝光了滇池环湖开发、贴线开发等一系列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问题曝光后,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痛定思痛,从政治高度深化认识、落实整改责任,拆除违规建筑,修复生态环境,目前整改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从我们日常调度掌握的情况来看,现在各省区市都成立了以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高位统筹推进督察整改工作。同时,省区市党委常委会会议、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成为常态,各地区各部门共同抓环保的大环保工作格局已经逐步形成。

督察受理转办群众信访举报,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称赞。督察每到一地,基本上都会受理大量的群众信访举报。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人民群众通过打电话、写信、送锦旗,甚至有的还用谱曲写歌的形式表达对总书记、党中央的衷心感谢。

问:除了环保督察,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有什么正向激励措施呢?

俞海:没有免费的生态环境资源,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正向激励的手段也是不可或缺的。

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很受关注,就是山东和河南就黄河水质签订了生态协议。从河南进入山东的黄河水,连续两年水质达到了Ⅱ类以上,根据该协议,山东省兑现给河南省1.26亿元的生态补偿资金。一方赢资金,双方赢水质,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的共享共赢。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补偿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这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解。通过生态补偿,我们让绿水青山的底色更亮,让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国人心中,也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

问:关于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应该如何认识,怎样兼顾?

俞海:对于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生动的诠释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割裂的甚至是矛盾的、对立的。实际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讲,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曹跃霆: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也深刻地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跟发展经济绝不是对立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优厚的自然资产,也是非常好的经济资源。比如,江苏南通的五山地区,以前是“散乱污”企业的聚集地。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推动下,近两年当地党委政府下定决心治理违规违法企业,开展岸线和生态修复,建设绿色长廊。通过一系列举措,当地生态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现在已经成为当地群众休闲旅游非常热门的地方,也成了一个网红打卡地。

俞海:当前,我们国家有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保护好,把绿水青山中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起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始终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问:中国在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生态奇迹。我们是怎么处理人与自然、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关系的?

俞海:当前,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三大环境危机。面对这些挑战,全球各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或个人能够置身事外。

这些年来,中国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做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展现了一个大国的担当。去年,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站在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的中国智慧。

此外,我们中国还是重信守诺的行动派和实干家。比如,我们推动《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还把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内容,切实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

近十年来,我国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近20年来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这些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绩,也是为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对未来有什么目标和期待?

曹跃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未来,我们中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也会大幅度提高。

俞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到2035年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蓝图,就是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也有一个清晰的宏伟目标,就是要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只要坚定地沿着党中央制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以钉钉子的精神,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不断为美丽中国建设而努力,我们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