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作者:张铁勇 杨思思 发布时间:2023年7月19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谋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就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
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筑牢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之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华和理论品格,吸收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时代性,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优越性得以彰显,并且开辟了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解的实践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贵州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嘱托,抢抓机遇,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总要求,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系统化的思维、综合性的举措,建立持久有效、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转换通道,努力走出一条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正确处理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到底是要解决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是为了民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因此,要着力实现物质财富与生态财富同步增加,不断创新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的方法。总之,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发展与保护中坚定人民立场,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生态问题作为民生优先解决领域,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人民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所以唤醒与培育人民建设美丽中国的自觉行动,对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至关重要。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呼吁全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自觉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才能实现美丽中国宏伟蓝图。
依靠现代科技赋能绿色低碳发展方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离不开现代科技成果赋能。生态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科技创新是绿色发展的引擎。生态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科技应用的主阵地,应加快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发挥科技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夯实生态环境科技基础,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更加重视科技自主创新,通过科技变革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践证明,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优化调整传统产业结构,聚焦影响环境质量的关键问题,加快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补齐短板弱项,大力推动节能降碳先进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应用,促进科技创新和生态发展的深度融合,达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调发展的目的。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实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根源上严把新上项目的碳排放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双翼,要把全民生态环境科学素质提升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抓手。开展生态环境科普和提升全民生态环境科学素质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生态环境知识,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