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开展思政教育 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观
作者:侯婷婷 发布时间:2023年9月13日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恒久课题。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作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挺膺笃行者,青年大学生应牢固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鉴于思政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价值观树立的主要阵地,高校思政教师应充分挖掘思政教育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元素,以多元化教育方法与实践活动,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融入思政教育中,讲深讲透讲活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现实需要和具体实践。立足“两个结合”,以新形势下形成的意涵生态智慧的文化生命体,引导青年学生将生态文明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生态文明价值观、文明观,在新的历史周期发展下为中国式生态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价值引领和实践范式,开创了生态纪元的生命共同体发展历程。但受制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旧账,当前我国仍面临城市环境污染态势严峻,生态破坏态势严重,及物种濒临灭绝、植被破坏、土地退化严重等严峻挑战。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压力叠加、负重前行”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识。因此需要实现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耦合发展,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生态文明观念、培养学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思想决定行动,高校通过扎实开展思政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提升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引领青年学生成长为新时代传播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践行社会生态责任、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国范式的主力军,为生态文明发展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熔铸强大引擎。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变革,表征着人类生态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彰显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基因,绘铸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想样态,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具有较强生态文明素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予以支撑。现阶段,全球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频发,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需要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掌握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之道,践行新发展理念,成为具有正确生态文明观念、较强生态文明素养的高素质现代化建设人才。扎实开展思政教育,一方面,学生可以系统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知识,正确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方向,增强自身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较强的领悟力和判断力,自觉抵制互联网上有关生态环保的谣言,做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者和捍卫者。另一方面,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后备军”,通过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与思考人与自然相处、国家社会发展等问题,引导学生将专业技能,以及对生态文明的认知转化为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责任,转化为接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担当,促使学生成长为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专业人才。
完善生态文明课程建设体系
课程是高校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渠道。对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群,开设生态学基础理论、环境科学和气候变化等基础理论选修课和必修课,帮助学生掌握生态环境系统的基本知识、了解生物多样性、认识全球变暖等气候危机。课程内容应加入最新生态保护政策和环境污染重要事件等时事热点话题,以此提高生态教育课程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思政教师应组织生态保护实践活动,设置生态环境实地考察和环保公益志愿者活动环节,将实践课程学分纳入选修学分中,以此鼓励引导学生参与生态环保项目、实地考察学习,深切感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此外,高校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载体推动课堂思政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依托智能网络平台,通过搭建网络生态环境保护学习平台、开设在线直播学习课堂、举办生态教育在线论坛等,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创新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载体
良好校风的营造可以潜移默化帮助学生自觉养成环保理念、提高生态文明素质,高效完成思想教育任务。高校应充分研究大学生作为行为主体的样态特征,准确把握流变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宣传载体与媒介,以“切己性”为现实关照,从而有正对性地提高生态文化宣传教育的影响力,培养大学生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促使大学生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传统媒介,如校内宣传栏、广播站等,或设计生动形象的生态文明宣传海报张贴于教室、食堂、宿舍等校园范围内,以环保标语、环保行为规范条例为内容,将生态文明观培育渗透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或安排专人定时广播环保知识、环保活动、环保工作等相关信息,营造浓厚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另一方面,高校应借助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定期发布有关环保的新闻、最新政策、科普文章、环境保护生活小常识、节能环保生活小技巧等内容,广泛宣传环保理念,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例如,在生态文明教育全课程体系的实践环节充分利用VR平台、短视频、漫画等形式,讲解环保知识、介绍环保活动,以更加多元化、趣味化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此外,高校可借助社交平台,组织线上环保摄影大赛、环保主题纪录片创作比赛等,并提前发起环保话题吸引学生展开讨论,拓宽生态文明宣传覆盖面。
丰富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应加强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依托当地特色和地域优势,合作共建生态文明建设基地,获得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的实践场所。高校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寓教于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保障生态文明教育落实落地落细。高校应组织成立环保志愿服务队,联合各专业学科开展各类环保主题的思政社会实践活动。比如,高校应与当地环保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鼓励思政教师联合环境工程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开展水质检测、垃圾分类等生态环境调研活动,以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能够深入大自然,以调研的方式收集地区生态环境相关资料,了解掌握当地生态环境现状,而后结合专业所学为环境保护建言献策,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有效践行。与此同时,高校可以组织开展各类生态文化主题活动,如环保知识竞赛、生态环保主题演讲比赛、绿色出行活动等,引导大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此外,高校应鼓励学生成立环保社团,使学生能够自主参加校内外生态环保活动,在具体活动中践行生态文明观,进而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