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园地

理论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园地 >> 正文

讲好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故事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网     发布日期:2023-12-19    点击:

讲好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故事


作者:刘友宾             发布时间:20231219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主动要做。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

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一系列艰巨任务,要用30年左右时间由碳达峰实现碳中和,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出台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应对气候变化发生历史性变化。同时,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大动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以中国智慧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力量。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加速演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严重影响全球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任重道远,需要全球各界人士广泛参与、共同行动。加强全球气候治理中国方案的国际传播,讲好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故事,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是传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热爱自然,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核心理念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实现了人类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价值遵循和宝贵思想财富。

二是传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态度立场。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面对全球气候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世界各国应该加强团结合作,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工业文明以来的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大量消费化石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累计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加剧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建设绿色低碳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国际社会要树立共同体意识,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三是传播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实践。前不久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超过51%。截至2022年底,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5%,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12.22亿千瓦,约占总装机的48.8%,历史性超过煤电。我国建成了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截至2023128日,全国碳排放市场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4.27亿吨,累计成交金额238.6亿元。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620万辆,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大地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日益成为社会新风尚。讲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故事,特别是讲好中国企业、社会组织、环保志愿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共同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故事,分享中国的实践和经验,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相互学习,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球家园。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作为生态环境传播的前沿阵地,绿色低碳议题叙事宏大,焦点多元,国际政治色彩浓厚,是当今的热点话题。做好应对气候变化传播,既要总结继承传统环境传播的有益经验和做法,也需要与时俱进的新思考新实践,深入认识新形势下应对气候变化传播的规律和特点,搭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交流的桥梁与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