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在的生态环境影响不容忽视
作者:郭倩倩 耿海清 发布时间:2024年3月4日
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要性。盐碱地多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区和敏感区域,在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拓展农业生产空间的同时,要关注其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影响。
盐碱地开发利用现状与特点
优质可垦资源有限。我国盐碱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滨海海浸盐渍区、东北苏打碱化盐渍区、青藏高寒盐渍区等区域。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盐碱地共有1.15亿亩。40多年来,条件较好的盐碱地已经基本得到利用,剩下的盐碱地大多面临水资源保障不足、开发利用成本高、“以种适地”配套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三北”等地区大量盐碱地上植被稀疏,防风固沙能力差,还面临荒漠化风险加剧风险。由于盐碱地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其中适宜开发为耕地的盐碱地应以做好生态管控为前提。
开发利用难度增大。我国盐碱地大部分位于水资源匮乏、生态敏感脆弱的地区,盐碱地治理主要依赖流域调水。盐碱地采取洗盐排盐、土壤改良培肥等措施后,若不持续开展治理和压盐,很容易再次返盐返碱,水资源能否保障成为综合利用的难点。我国过去通过占补平衡项目等开发了一定规模的盐碱地,但是对于土壤碱化度高,传统改良方式不适用,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治理的盐碱地,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能否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还有待检验。
潜在的生态环境影响
盐碱地主要集中区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我国“三北”地区盐碱地面积占全国八成以上,盐碱地改造利用可能加剧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2022年,“三北”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65%,但农业用水占全国农业用水总量的38.26%。此地区3/4的省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高于全国水平,意味着水资源挖潜空间有限,同时人工生态环境补水占全国人工生态环境补水量的47.64%。随着盐碱地开发利用力度加大,对于吉林西部、黑龙江松嫩平原以及陕西、甘肃等盐碱地相对集中、水资源匮乏、生态敏感脆弱的地区来说,不仅水资源供需矛盾可能更加突出,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之间的关系也更难处理。
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区域流域尺度上的生态环境风险。围绕盐碱地综合利用关键环节和水资源瓶颈,国家将在已建、在建水利工程的基础上适当拓展和延伸,配合田间工程等措施对盐碱化易发区域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其中隐藏的生态环境风险需要引起重视。一是调出区水文情势变化可能对河流和湖库下游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二是受水区水文情势改变可能导致周边具有生态功能的湿地退化,并破坏鱼类和鸟类栖息地;三是输水线路渗漏可能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土壤次生盐渍化、景观连通性破坏和沿线湖库水文特征改变;四是承泄区接纳淋盐排水和灌溉退水将改变水盐条件,对周边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敏感区产生影响。
土壤改良剂和化肥农药如果使用不当,可能加剧农业面源污染。盐碱地资源开发、粮食增产、防灾防害等各环节都会增加土壤改良剂和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这些化学物质在盐碱地中残留、累积和迁移,可能造成新的面源污染和生态风险。比如,在土壤改良阶段,一般会添加磷石膏、有机肥、腐殖酸、生物质炭等改良剂,如未能因地制宜和根据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及时调整改良剂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可能引起土壤退化加剧、产生二次污染,甚至破坏盐碱地生态系统平衡,对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风险。在粮食生产阶段,如果仍采取以农药、化肥、除草剂为核心的耕作方式,将对盐碱地水循环功能、水质净化功能、过滤功能以及生态功能产生影响,加剧区域面源污染。
对策建议
统筹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优化盐碱地开发利用格局。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很难一步到位。要全面考虑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盐碱地生态服务功能,统筹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关系。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并利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分区研判盐碱地综合利用方式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对周边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湿地等环境敏感区的生态环境影响,提出预防保障措施和防治预案。协同考虑保护黑土地、治理重金属污染区、整治耕地退化区及其周边生态环境,适度有序安全开发符合条件的盐碱地资源,处理好耕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坚持以水定地,协调好水资源开发和盐碱地建设关系。无论是采取物理措施、化学措施还是生物措施改良盐碱地,均对水资源有较强的依赖性。对此,要遵循水盐运动自然规律,统筹水源配套、灌区建设和改造工程项目,严格把控地下水位,充分考虑农田水利工程实施和运行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对于灌溉退水不能排入大海的内陆地区,要研究科学安全的排放和处理方式,同时论证微咸水、咸水、农田排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对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重点关注水田回归水对涉及的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域的影响,特别是回归水中的盐分对承泄区泡沼水体的影响。充分防范灌溉渠系和田间灌溉水渗漏可能引起的地下水位上升,以及盐分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出现的土壤沼泽化和盐泽化风险。严格管控含盐量高、化肥农药含量高、化学改良剂含量高的“三高”排水,防范农业面源污染加剧。
加强环境影响分析论证,做好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盐碱地综合利用应以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环境管理工作。一是为充分落实国家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相关政策中关于分区分类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决策生态环境影响分析、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和脆弱区域、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控制化肥农药等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从盐碱地可持续利用角度出发,构建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对各地制定的盐碱地综合利用配套政策开展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强化源头预防。二是地方主管部门要推进政策环境影响分析、规划及项目环评中提出的相关环保要求落地实施,科学统筹水资源分配、农业面源污染等痛点堵点问题,适度有序安全开发符合条件的盐碱地资源,并适开展实施效果评估。对于跨区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要启动政府和部门间会商机制,共同研究减缓生态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