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园地

理论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园地 >> 正文

强化青藏高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防范化解潜在风险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发布日期:2024-04-09    点击:

强化青藏高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防范化解潜在风险


作者:向柳 傅斌 陈超               发布时间:202449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的称号,是我国西部面积最大的自然地理单元,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对于我国乃至亚洲的气候安全、生态安全、水安全均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巨大的海拔落差和复杂的自然环境,青藏高原已经成为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近几十年,原本高处不胜寒的青藏高原气候却趋于暖湿化,是我国升温速率最快的地区。高原气候要素的趋势性变化不仅造成冰川冻土消融、湖泊扩张、主要河流径流增加、植被生产力逐步增加、高原植被群落向更高海拔迁移,也导致冰湖溃决、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

面对日益凸显的气候变化风险,亟须强化青藏高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积极防范和有序化解潜在风险。一方面,随着高原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牧业、旅游业、能源生产、交通运输等经济社会活动日渐频繁,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风险已逐渐从自然系统传导至更为广泛的经济社会领域,甚至外溢至其他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紧迫性上升。另一方面,高原地区经济社会活动强度较低,温室气体排放量总体有限,但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等能源丰富,森林、草原、湿地、泥炭等生态系统碳汇资源禀赋良好,具有较大减缓气候变化潜力,可为我国乃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面向全球气候变化新形势和美丽中国建设新要求,建议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方向和关键任务,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适应优先,因地、因时制宜开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全面提升青藏高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有力支撑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一是加强综合观测研究。优化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资源观测基础设施网络和体系,重点开展气温、降水、积雪、冰川、冻土、水文、生态系统、温室气体等观测,提升祁连山、羌塘、雅鲁藏布江、珠穆朗玛峰、青海湖、三江源、若尔盖、贡嘎山等典型区域、热点地区长时间定点监测和立体观测能力。研发适应高寒、冻土、大风等极端环境的观测技术和设备,增强观测设施数智化、无人化水平。加强历史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和归因检测,研发适用青藏高原的区域气候模式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模型,提升未来气候变化预测预估能力。动态开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风险识别,加强积雪、冰川、冻土等冰冻圈观测研究,提升大江大河和大型湖泊水文和生态模拟分析能力,开展典型生态系统演化研究,强化气候变化与居民、旅游、能源、交通等经济社会活动的耦合影响研判和预测分析。

二是推动适应主流化。充分考虑青藏高原的跨地区、多流域等特点,加强国家层面综合谋划和工作统筹,建立跨区域工作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开展青藏高原应对气候变化路径研究,加强适应、减缓气候变化战略设计和政策制定,增强区域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行动的显示度、引领力和影响力。将适应气候变化摆在优先位置,增强与生态保护修复、乡村振兴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等政策措施的协同性,优化选址选线和开发活动布局,防范和逐步控制气候变化重大风险。统筹开展减缓气候变化行动,推动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减排与固碳,重点探索畜牧业、交通运输、城镇居民点等领域的温室气体控排路径,推广基于自然的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

三是实施适应示范工程。将面上布局和点上突破有机结合,聚焦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布局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试点示范工程。在生态领域,结合沙化退化土地和水土流失治理、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修复生态环境、提升固碳能力。在农业领域,根据气候资源动态评估,逐步优化农业布局和结构,挖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农业文化遗产中的适应智慧,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增强农牧民抗风险能力。在旅游领域,有序发展冰雪旅游、避暑旅游、生态旅游等业态,打造气候友好型景区和旅游线路。在基础设施领域,加强公路、铁路、电站、电网等气候风险评估,开展气候韧性技术集成示范和降碳技术耦合应用,有序布局和推进供暖供氧设施建设,减少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四是夯实基础支撑能力。探索构建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科学数据库、政策库和工具库,加强信息汇聚、公开、共享、传播和转化应用,培育相关公益组织和公益活动,广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提升全社会气候变化科学认知水平。加强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研究机构矩阵建设,优化科研方向布局和投入结构,发挥自然科学研究引领作用,强化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研究,定期以青藏高原为完整单元开展气候变化评估,培育壮大高原气候变化研究人才队伍。结合高原地区地方财力和资金需求,从国家层面通过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优惠贷款等方式,加大对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基础研究、工程示范、能力建设等的资金支持,引导和撬动各类社会资金投入。

五是拓展国际交流合作。青藏高原与我国多个邻国相连,区域气候变化是毗邻国家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具有多层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良好基础和巨大潜力。应坚持开发合作,加强双多边政府合作和地方交流,完善对话和合作机制,推动工作联动和政策协同。鼓励相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青藏高原延展研究,加强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湄公河)、一带一路地区等气候变化相关研究,加强联合研究、学术研讨、成果共享和人才联培,共同传播区域气候变化知识。积极争取以赠款等方式引入国际气候资金,提升国际化融资水平。积极参与相关研讨会、论坛等国际交流活动,讲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故事,为美丽中国国际传播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