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动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总工程师廖嘉玲
记者:李翔宇 发布时间:2024年4月16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进行部署。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科学指导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省作为最先编制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的省份之一,如何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怎样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相结合?围绕相关话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四川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总工程师廖嘉玲。
着力打通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探索建立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联结点、以实现联合决策为目的的多部门协调管理机制。
中国环境报:结合四川省实际,您认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何能够推动高质量发展?
廖嘉玲:首先,四川省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多样,不同地区面临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挑战。通过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和环境质量要求,制定出符合实际、具有针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这有助于避免“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效率和效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保障。
其次,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四川省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可以明确哪些区域适宜进行工业开发,哪些区域需要重点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引导企业和项目向资源环境承载力好的区域集聚。这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三,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强。通过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可以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这不仅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有助于推动四川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为四川省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支撑。
中国环境报:四川省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在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服务重大战略、实现长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方面存在哪些难点,如何解决?
廖嘉玲: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旨在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四川省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在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服务重大战略、实现长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难点。
生态环境多样性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四川地域辽阔,生态类型丰富,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和经济发展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难度较大。
长江经济带横跨多个省份,涉及不同行政区划的管理和协调,可能面临政策差异、利益冲突等挑战。这就要求四川省在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时,加强与周边省份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
对此,我们坚持协调联动、共建共享。四川省发改、经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14个部门建立协作联动机制,着力打通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探索建立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联结点、以实现联合决策为目的的多部门协调管理机制。同时,会同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探索协调跨省相邻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技术路径与管理机制,为跨界联动区域共建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积累经验。
另外,我们也努力实现数字赋能,科技智治。在全国首批建成面向公众的数据分析系统,集成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数据、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污许可等数据,具备成果展示、智能辅助决策、统计分析、智能搜索等功能,构建生态环境准入“一张图”。全省生态环境部门充分运用数据分析系统,为重大项目环评提供预审服务,支撑环境信息化管理及智能辅助决策,有力提升管理质效。
长江全流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均聚焦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压力大、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集中、环境风险高的区域,主要是将一些工业开发区和城镇集中区作为重点管控单元。但是,上下游的重点管控单元面积以及精细化程度均不相同。
中国环境报:如何理解《意见》指出的“推动长江全流域按单元精细化分区管控”?在这方面四川省有哪些经验?
廖嘉玲:我认为,这是针对长江上中下游因不同生态定位和经济发展差异需要面临的不同生态环境问题来说的。上游区域主要是建设生态屏障,守住“一江清水东流”,中下游更多是治理污染和防治环境风险。因此,长江全流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均聚焦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压力大、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集中、环境风险高的区域,主要是将一些工业开发区和城镇集中区作为重点管控单元。但是,上下游的重点管控单元面积以及精细化程度均不相同。长三角区域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和工业更密集,污染物高排放区和环境风险高的区域对应需要的管控单元尺度更小,重点管控单元更多;上游区域地广人稀,生态环境敏感和脆弱区域更多,对应需要的管控单元尺度更大,优先保护单元更多。
四川省结合区域特点,围绕发展定位和行业布局,建立了分层级、分区域的差别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成都平原经济区重点在于解决盆地环境空气质量不达标、岷沱江流域污染问题,川南经济区重点在于解决沿江产业布局不合理和环境空气质量不达标问题,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重点在于解决小水电无序开发问题,攀西经济区重点在于解决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问题,川东北经济区重点在于解决小流域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等问题。通过制定差异化管控要求,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实现保障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同时,根据管控对象的不同,将重点管控单元进一步细分划定为城镇重点管控单元、工业重点管控单元、要素重点管控单元,管控策略各有不同,通过制定分类、差异化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现精细化分区管控。
中国环境报:《意见》提出,要加强沿江重化工业水污染防治和环境风险防控,防止重污染企业和项目向长江中上游转移。以解决成都平原经济区岷沱江流域污染问题及川南经济区沿江产业布局不合理问题为例,您认为加强沿江重化工业水污染防治和环境风险防控的重点是什么?
廖嘉玲:我认为,在加强沿江重化工业水污染防治和环境风险防控方面,有以下几个重点工作方向。
第一,严格园区和企业的监管,强化源头预防。对长江及其主要支流1公里范围内已有的化工园区和环境风险高的企业进行梳理排查,对于不符合相关管理要求的企业进行整改关停。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源头预防作用,将各类工业园区作为管控重点,优化产业布局,防止重污染企业和项目向长江中上游转移,推进产业集约化、绿色化发展,完善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实施园区环境风险排查,强化园区环境监管体系和环境风险控制措施建设。
第二,完善水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提升水环境监测网络的覆盖范围和能力,实时掌握沿江重化工业的水污染状况,为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持。定期对沿江重化工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环境风险点,并建立预警机制,确保在风险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
第三,提升应急响应能力,推动跨部门、跨地区协作。加强应急队伍建设,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确保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加强与沿江其他地区及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共同推进水污染防治和环境风险防控工作,形成合力。
聚焦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调整,着力提高协同减污降碳的能力,进一步发挥降碳源头牵引作用,推动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国环境报:根据四川省实际经验,您认为应该如何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家重大战略相结合,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廖嘉玲:结合四川经验,我认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首先可以与国土空间规划制度深度融合,共同构建美丽中国绿色格局。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相关要求,首先,可以重点围绕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在空间划定和用途管制两方面开展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这有助于确立更明晰的生态环境管控分区,并根据区域规划用途与资源环境禀赋条件,建立更精准、更适宜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其次,紧跟大局,推动建设现代化绿色化产业体系。例如,四川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聚焦工业兴省制造强省,明确制造业及智能化、绿色化的工作重点,提出深入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任务书和路线图。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围绕能源化工、先进材料等优势产业以及动力电池、晶硅光伏等绿色低碳新兴产业,优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空间格局并提出针对性管控要求。这有助于加快工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构建具有四川特色的、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工业赋能绿色发展相互促进、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格局,充分释放绿色经济动能,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第三,坚持守正创新,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发展路径。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碳达峰碳中和两大战略任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可以新增减污降碳重点管控类别,并强化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要求。聚焦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调整,着力提高协同减污降碳的能力,进一步发挥降碳源头牵引作用,推动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