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园地

理论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园地 >> 正文

让森林“四库”更好造福人民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日期:2024-06-01    点击:


让森林“四库”更好造福人民


作者:秦柳 钟钰                        发布时间:2024年6月1日  


  森林,几乎孕育了地球所有的宝藏。漫步森林,犹如走进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阳光透过树叶间隙洒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树木花草的清香,让人无比舒适和愉悦——这就是森林的魅力。然而,其价值远不止于此。

  2024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如何建设森林“四库”,实现林业的多重价值,更好造福人民,值得思考与探索。

森林是“水库”

  “山上栽满树,等于修水库”“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这些都形象地表明,森林可以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例如,由三代人接力建造的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海——塞罕坝林场,每年可为滦河和辽河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淡水2.84亿立方米。

  治水先治山,治山就是要保护和增加森林植被,这是古今中外的实践经验。然而在现实中,水利工程却存在“重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轻森林天然调蓄洪水绿色屏障作用”的现象。建设森林“水库”,需要处理好林与水的关系,以水定绿,用绿护水。在这方面,水利部门与林业部门之间应加强协作,推进大江大河源头以及江河湖泊和水库周边的扩绿、兴绿、护绿,提升森林质量,保护好水源涵养林,让森林护卫江河安澜、涵养生命水源,实现青山与绿水相伴相依,从而绘就林兴水旺的美丽生态画卷。

森林是“钱库”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良好生态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地创造综合效益。

  森林是一个天然大氧吧,释放的负氧离子及特有的美丽风景可以用于疗养,使人恢复健康。所谓森林康养,就是林业与健康养生融合的产物,契合了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的需求。在浙江,森林康养蓬勃发展,已成为林业第一大产业,有力佐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建设森林钱库,不仅要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还要将金山银山这块蛋糕做大。在山东省青州市,花卉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从原来传统单一的花卉种植,到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并带动温室建造、物流运输、包装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千亿产业链。在安徽省广德市东亭乡高峰村,从竹材加工到竹木废料综合利用,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可谓“用一根竹子撑起一方经济”。

森林是“粮库”

  森林蕴藏着丰富的食物来源,是天然的大“粮库”。森林植物的果实、种子或叶片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森林还曾经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赋予多种食物来源。在享受森林馈赠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开发森林食品——这既是要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需要,也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近年来,竹笋、蘑菇、木耳、核桃、板栗、茶油等森林食品,以其绿色、健康的特性而深受消费者青睐。森林食品开发要从林农单户经营,向“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合经营转变,通过企业带合作社、合作社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千家万户共同参与,促进森林食品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带动林农增收致富。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野生菌120万亩,让“小菌子”逐步形成“大产业”,为林农叩开致富门。

  建设森林“粮库”,还可加强品牌培育,给森林食品穿上品牌“外衣”,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森林是“碳库”

  森林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于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这种能力被称为“森林碳汇”。科学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可以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作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森林也是最经济的“吸碳器”。因此,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森林注定将扮演重要角色。

  森林碳汇能力的大小,不仅与森林面积、森林质量成正比,还跟森林结构有关,其中混合林地的碳汇能力更强。据科学测算,单一树种的林地每公顷可储存约12吨二氧化碳,混合种植林地则可储存约32吨二氧化碳。增加森林面积,改善森林质量,提高混交林比例,可以增强森林碳汇能力。

  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具有非持久性的特点,如果发生毁林、火灾或病虫害,林木吸收的二氧化碳就会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因此,要严厉打击滥采乱伐,遏制森林火灾发生,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减少森林碳汇损失。

  如今,林业碳汇可以买卖交易。企业、组织或个人购买林业碳汇,能够获得二氧化碳排放权,实现碳中和。例如,贵州省14家火电企业花费186万元购买林业碳汇,履行碳中和责任。福建省召开世界遗产大会、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中国资产管理武夷峰会等大型会议时,通过购买林业碳汇、营造碳中和林等方式,实现会议“零碳”排放。只有让碳汇卖出钱,才能调动公众、企业或组织通过造林、护林、营林,增加森林碳汇或减少碳汇损失的积极性,形成森林碳汇发展的良性循环,这也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

  (作者:秦柳 钟钰,分别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