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园地

理论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园地 >> 正文

以德国为例,欧盟可持续发展教育经验借鉴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网     发布日期:2024-06-22    点击:

以德国为例,欧盟可持续发展教育经验借鉴


作者:朱育漩                         发布时间:2024年6月22日


摘要:

在德国,各类群体都有接受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途径。其教育风格以启发式、互动式、趣味式为主,注重培养受教育对象的内生兴趣;课程内容多围绕居民日常生活和热点话题展开,意在提高居民参与度和活跃度。德国的志愿者文化对可持续发展教育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梳理了德国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主要做法,并结合其经验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提出建议。

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举措。为学习欧洲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引导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的经验,调研团队赴德国、比利时调研了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总部及布鲁塞尔办事处、慕尼黑市民大学、德国巴伐利亚州教育与文化部、慕尼黑大学,以及欧洲议会、欧盟委员会、欧盟对外行动署等相关行政部门、教育机构、社会组织、科研单位,总结了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盟经验做法,希望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开展提供思路借鉴。

德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做法

政府宏观指导和学校具体执行相结合

德国是欧盟成员国中可持续发展教育开展得较好的国家。德国联邦政府执行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制度,宏观上保障各州每所学校的教学大纲中都包含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具体教学细节由各州文教部自行管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以跨学科形式融入学校教学中,各州文教部根据学生年龄和受教育方向设计课程。例如,巴伐利亚州文教部在全州7个行政区分别成立可持续发展小组,小组成员由各区学校代表组成。同时,由40~50名监理员组成的监理会负责及时将日常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反馈给州文教部,保障全州6400所学校(含中小学及职业学校)教学的顺利进行。

学校伙伴项目链接“政府—学校”互动教学

巴伐利亚州有3个学校伙伴项目。除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校网络项目和欧洲环境学校外,巴伐利亚州政府近几年重点设立了气候学校项目。该项目由巴伐利亚州文教部和环境部于2020年创建。申请成为“气候学校”会获得州文教部和环境部的联合授牌。根据项目实施的完整度和准确度,学校可获得金、银、铜牌奖励。气候学校实行年度考核制,连续几年未达标的学校将被撤牌。学校伙伴项目以网络方式运作,学校间会分享项目资源,包括项目理念及方案、教学材料等,也会进行项目合作。

依托专业教师培训机构,提升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素养

巴伐利亚州政府依托专业教师培训机构迪林根教育学院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师资培训。该学院根据教师的工作角色开展分类培训,如“气候箱”项目专门培训物理老师等。州文教部会要求各学校选送1~2名教师参加培训,受过培训的老师可以为周边的其他学校老师授课,实现区域辐射带动的“乘法效应”。同时,该州重点提升师范生的可持续发展知识储备和教育素养,从“教学源头”培养可持续发展教育人才。在过去两年里,巴伐利亚州政府共举办了约有2.6万名教师参与的2000次可持续发展教育培训,每次培训的时间为2~5天。

成人机构普及公众教育

慕尼黑市民大学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欧洲第二大成人教育机构。其下设的生态学习中心由慕尼黑市政府委托建立。生态学习中心约有900门涉及可持续发展内容的课程,既包括固定的跨学科专业内容,也有根据市民咨询热点设置的课程。慕尼黑市议会也定期提供课程主题,还会根据季节变换或不同场景设置课程。中心会为学员颁发职业市场认可的培训证书。2019年,1.9万人次参与了中心举办的900场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此外,有可持续发展创意想法的市民可通过该中心向市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最高可获3000欧元项目经费。

高校自发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

慕尼黑大学开办了“慕尼黑气候学校”(论坛),旨在打通各学科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封闭式研究,以跨学科形式让学生在气候变化议题上交流不同学科的经验。该项目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气候变化多领域研究;将研究成果传递给公众,吸引公众参与行动;推动大学进行相关课程的规模化设置,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除了地理学、生物学、法学、医学、心理学、传播学等课程,该项目还设置了实践类课程,如模拟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

文化服务机构也在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德意志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博物馆和专业研究型博物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话题融入了展馆各部分。博物馆在展陈设计上注重展品趣味性和观众体验感,方便观众获取可持续发展知识。博物馆通过“展品现场+学习材料+专家指导”的方式培训志愿者讲解员,讲解员会根据不同人群进行分类讲解,强化教育效果。儿童会员可在博物馆留宿,在沉浸式体验“博物馆奇妙夜”中学习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

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经验总结

“四式”教育中收获知识

德意志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总结为“四式”特色,即以“体验式”活动激发观众内生兴趣;在展品中设置问题以“启发式”答题方式让观众获取知识;与附近剧院合作,将自然科学和技术融入文化艺术,通过“情景式”“互动式”艺术体验实现调动观众感官系统的教育效果。

教育和市民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慕尼黑市民大学生态学习中心注重教育和市民日常生活的结合。“自然和园艺”课程教市民根据昆虫的生活习惯建造“昆虫花园”,种植符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植物;“可持续创造力”课程教学员从大自然中获取环境友好型颜料;“艺术手工技能”教学员维修和升级再造废旧物品;“健康和营养”课程教学员了解草本植物功效以及有机农药的制作方法,帮助学员建立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培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志愿者文化

德国有浓厚的志愿者文化,相关从业人员和机构出于社会责任或荣誉感,愿意义务教授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慕尼黑市民大学生态学习中心组建了由个人志愿者和自然保护机构、消费者服务机构等相关单位派遣的员工组成的志愿教师团队,为机构“低耗高效”运营提供了稳定师资。德意志博物馆也充分发扬志愿者文化,既培育了具有可持续发展教育专业水平的志愿者群体,又在志愿者的辐射影响下为参观者普及绿色知识。

对我国的经验启示

强化互动启发式的宣教模式

欧盟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启发式”互动体验,如德意志博物馆在展陈中以设置问题的方式启发观众思考,且不给予对与错的“标准答案”;比利时学校教师以设计“宝藏”任务线索的方式组织学生参观自然科学博物馆,让学生在享受探秘乐趣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慕尼黑)专业区域中心开展“蜜蜂之家”项目,指导学生、家长为蜜蜂等昆虫提供临时性住所,帮助其学习自然生态保护知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场所在内容设置上可强化知识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让参与者在“寓教于乐”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知识,产生内生性的可持续生活实践。

构建体系发达的校外教育场所

为增进学生在可持续发展教育领域的学习,德国联邦教育部、环境部牵头建立了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实验室等500多家机构组成的校外学习场所。学生可以在各机构的专家指导下获得项目成果。可持续发展教育与人文社科相结合的特色受到学校师生、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的欢迎。我国已推动4类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鼓励各地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场馆。在未来,或可与教育、科技、文旅等部门合作,充分调动现有基础设施和教育师资投入,实现跨领域、复合性、深层次的知识普及,加速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广泛形成。

强化职业学校和师范学校培训

增强对教师或特定影响力人群的专业培训是欧盟的工作重点。德国巴伐利亚州文教部在执行“气候学校”项目中发现,职业学校更具减碳实践力。因为职业学校课程实操性强,对应的工程机械类、软件开发类项目为可持续项目提供了方便,如职业学校开发计算通勤交通碳足迹的软件等。欧洲议会从职业教育体系入手实现气候环境保护教育,强化电动汽车、风力发电、光伏产业和电池制造业等领域的新型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塞浦路斯教育部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融入师范生的义务教育,使该国成为欧盟成员国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优等生”。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加速推进,相关知识可深度融入职业学校和师范学校课程,从“两个源头”为经济社会全面输送绿色转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