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林草改革发展指引方向
——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草经贸研究院专家畅谈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体会
记者:铁铮 发布时间:2024年7月30日
近日来,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草经贸研究院专家学者们反复研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他们围绕决定中提出的有关生态文明体制的重大改革事项,结合各自的研究,畅谈学习感受和心得体会。他们的共识是,三中全会为林草事业指明了深化改革发展的方向。
加快由“被动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变
林草经贸研究院院长、教授程宝栋特别关注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重大改革任务。他说,这为有效协调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建立健全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了根本遵循。
程宝栋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林业取得了全球瞩目的发展成就。但应该看到,“重保护、轻利用”的路径依赖还未摆脱,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并未打通,生态美、百姓富尚未同步。森林的保护与利用不可分割,更不可对立。森林是有生命的自然生态系统,有序的森林利用不但不会破坏森林的生态价值,还会有利于森林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他说,林业生态产品包括物质类、调节类、服务类产品,其价值实现不仅涉及资源管理体制、资金投入机制、装备技术支持等供给侧领域的制度创新,还需借助需求侧领域的政策支持。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等非常及时。只有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有机结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效配合,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卡点、堵点、难点才能真正清除、打通、解决。他强调,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率先建立,不仅可以助力林业部门由“被动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变,也可为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林业榜样、林业方案、林业智慧”。
绿色创新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关键路径
三中全会提出了“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的战略方针。林草经贸研究院教授于畅说,这为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机制、提升绿色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她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突破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绿色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他的有关论述创新性地丰富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突显了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推动绿色创新的重大意义。
在于畅看来,绿色创新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更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关键路径。绿色技术的研发、创新和推广为新质生产力赋予动能,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企业是实现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政府的政策制度是培育绿色技术创新的有力保障。因此,有必要评估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多元政策效果,识别其对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的协同效应。这将进一步优化政策工具组合,为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提供政策抓手,为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实现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林业改革对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意义重大
三中全会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目标。对此,林草经贸研究院教授李凌超感触很深。他说,森林是陆地最大自然生态系统,林业的改革和发展对于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他认为,要深刻领会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内涵,在关注生态系统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体现生态优先的战略目标的同时,应同时追求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和不同效益间的边际平衡。
他说,从自然生态系统治理变迁的角度而言,良好的治理往往意味着参与主体越来越多元,多层次的协调互动越频繁。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治理,有望同时实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以及公众参与、产权安排、公平等政治和社会目标,从而贡献自然生态系统治理的中国智慧和方案。
激励NGO、企业和公众参与生态产品供应
林草经贸研究院教授尤薇佳在研究中注意到,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纯公共类生态产品因其难以分割和确权,易出现“搭便车”行为甚至“公地悲剧”,面临着效率、公平和可持续性的供给难题。她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形式,能够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为创新生产要素的配置指明了方向。
她认为,基于互联网的生态公益众筹平台作为数字经济的一部分,通过高效整合政府、企业、非政府公益组织(NGO)和公众多元主体的资源,有助于推动生态产品的高质量供给。其中,NGO通过发起生态相关项目,引导公众的注意力和资金投向,并发挥监督和宣传的重要作用。政府应完善对NGO的奖惩机制,推动其在生态产品供给中发挥更大作用。
她说,可综合考虑经济、声誉等因素,促进企业积极参与生态产品生产。非生态环境企业可以通过众筹平台上的配捐等方式参与生态产品供给。广泛的宣传和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可以鼓励更多企业加入,共同促进生态责任的履行。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公众参与。
生态文明建设遵循“一一四三”原则
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林草经贸研究院教授秦光远说,从决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部署和安排来看,高质量推进和建设生态文明要严格遵循以下原则:实现一个“根本目标”,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一个“思想指引”,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四个重点”,即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构建“三大支撑”,即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他指出,从根本上说,这些原则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生态文明战略走深走实,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和系统的实践方法。
他强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做到“三要”:要坚持系统思维,注重与其他重大改革任务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要坚持底线思维,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各类风险;要坚持效率思维,更加关注和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森林治理必须统筹谋划和实施
林草经贸研究院副教授杨超说,由工业文明增长范式向生态文明发展范式转换过程中的政策体系,常常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统筹谋划和实施。以森林治理政策为例,森林是粮库、是钱库,承载着保障粮油安全和山区林区振兴的重任,因此需要积极支持以木质林产品为支柱、以非木质林产品为特色的林业产业发展;森林是水库、是碳库,是生态环境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强调,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森林资源。要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鼓励采取多样化模式和路径,科学合理推动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拓展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在森林治理政策制定上,要将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与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更好联动,与美丽中国、乡村振兴、工业减污降碳等绿色经济发展政策形成合力。这不仅关乎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更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生态环境建设进入科学灵活新阶段
决定明确指出,“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林草经贸研究院副教授李劼认为,这一战略转型,标志着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一个更加科学、灵活的新阶段。
她说,要摒弃传统“一刀切”的治理模式,转而依据区域生态环境特性、资源分布差异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量身定制生态环境保护策略与措施。必须超越单纯追求森林面积与蓄积量的局限,迈向质量优先、效益导向的新阶段。林业建设若以森林植被面积最大化为目标,往往会把营造费用和维护费用都相对较低的荒山荒地作为森林植被建设的重点地区。以林业建设的效用最大化为目标,更加注重在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频繁、生态价值高的区域实施高质量的森林植被建设。这些区域虽然初始投入与维护成本较高,但其对生态安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撑作用显著,能够实现单位投入的高效回报,促进林业发展从“单一保护”向“综合管理、高效利用”的深刻转变,促进林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她指出,决定强调“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旨在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生态环境数据网络。不仅要确保监测数据的精确性与时效性,还需拓宽监测范围,引入森林植被健康管理地图,全面评估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及水资源等要素的变化情况,特别是其在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碳汇功能等方面的能力。要通过这样精细化的监测与评估,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最终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林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木材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增值部门
林草经贸研究院青年研究员熊立春指出,作为制造业中的重要一环,木材是可再生资源,木材产业亦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值部门。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木材产业国。世界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供需差异使得木材资源在有限时空范围内难以实现市场均衡,尤其是部分贸易伙伴国普遍面临着海关手续繁杂、港口效率低下、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导致中国木材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向上突破存在外部瓶颈。
三中全会提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他说,要深化世界各国互补性分工协作,正如中国要强化与发达国家的林产品生产技术合作,加大与发展中国家的木材资源和木材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通过帮扶贸易伙伴国改善林产品贸易主体的基础设施环境,推动形成多主体协同发展的贸易便利化新格局,培育贸易新业态和新模式。可着重考虑贸易伙伴国间的距离成本,通过强化与东盟等周边国家木材产业的经贸合作,树立区域一体化意识,整体提升木材产业全球竞争力。
以绿色发展指引新质生产力发展
林草经贸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徐畅说,三中全会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关系,明确了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徐畅指出,在新质生产力的框架下,生态资源也被赋予了新的地位。它与传统生产要素并驾齐驱,共同构成了生产函数的关键要素。这一变革使得原本难以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并创造经济价值的生态资源,得以与人力资本、人造资本等深度融合,从而将其潜在的经济价值转化为现实。因此,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绿色新质生产力,不仅优化了传统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还催生了以绿色产业、生态产业为代表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他认为,新质生产力的精髓在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并强化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与绿色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他说,绿色发展强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管理效能的提升,推动经济系统转型升级,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传统依赖,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负荷的脱钩。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技术、人才素质和管理水平等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要素,不仅有效降低物质资本、劳动力和生态资源的消耗,还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这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相契合,为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展草业
林草经贸研究院青年研究员李冬青说,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牧区草原气象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草地生产能力提升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落实三中全会提出的“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要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
他说,草地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资源价值和生态功能。草地是保障食物生产的重要资源,是维护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牧区草原是我国草原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潜力巨大但生产能力较弱。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提升草地整体生产能力,是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有效途径。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是保障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和降雨变化影响了自然灾害发生的水源、能量等条件,导致自然灾害风险急剧增加。我国牧区草原地处生态脆弱区和气候风险多发区,近年来频发的气象灾害影响了牧区草原畜牧业生产,严重威胁到草原生态安全,成为制约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草原生态高水平保护的瓶颈因素。要高度重视应对牧区草原气象灾害,健全防灾减灾救灾长效机制仍面临诸多挑战。亟须基于气象灾害对畜牧生产和草地生态的影响和不同主体适应策略的效果进行研判,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推进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草原生态高水平保护。
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三中全会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林草经贸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孟佶贤说,通过协同防治和发展举措的有效实施,一定能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目标的同时,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孔令乾说,我国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任务十分艰巨。三中全会提出“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实施碳排放双控并非只要环境保护而放弃经济发展。与之相反,该政策恰恰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重要抓手,实施碳总量控制可有效规避经济快速增长抵消碳排放控制效果的问题。要加强碳排放双控的顶层设计,明确各地区、各行业的碳排放目标和路径,加强“双碳”实践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