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野猪伤人事件背后的生态失衡问题
作者:方芳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9日
数日前,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一名老人在自家院内被一头突然闯入的野猪攻击撕咬并不幸身亡,这一事件经网络视频传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多地频繁发生野猪伤人事件,民间有俗语“带箭野猪猛于虎”,指带箭受伤的野猪比老虎还要凶猛,足见野猪战斗值爆表。
怎么解决“猪患”?肯定不是评论区里一些网民所说的简单粗暴地“捕杀之、蒸煮之”。
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看,野猪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在森林中觅食、传播种子,对植被更新和土壤改良都发挥着一定作用。因此,当野猪给人民群众造成财产损失和身心伤害时,需要正确看待保护野生动物与动物伤人事件之间的关系,既要保护生态又要保障安全。
笔者认为,当前野猪伤人事件频发,恰恰暴露出生态失衡、生物多样性保护不足、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野猪数量的激增,一方面是因为其繁殖能力较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生态环境的变化为其提供了更多的生存空间。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导致野猪栖息地减少,迫使它们进入人类生活区域寻找食物。同时,野猪的天敌数量减少,使得野猪种群得以迅速扩张。这种生态失衡,使得野猪与人类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冲突。
此外,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地区野生动物栖息地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在野猪活动频繁的地区,农民的农作物受损严重,现行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完善,受损农民得不到应有补偿,导致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矛盾加剧。
此前国内有几例值得借鉴的“猪患”善后方案。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某山区发生多起野猪伤人事件,当地政府部门迅速采取行动,救治受伤村民并启动野生动物损害赔偿程序,加强对野猪活动的监控,提醒村民注意安全。2022年,安徽省黄山市一名70岁的老人在自家菜地被野猪咬伤。当地政府为此开展了野猪种群调控工作,通过设置陷阱、增加巡查等方式,减少野猪对居民生活的干扰。2022年,针对当地一位农民的玉米地连续几年遭到野猪破坏、损失严重问题,广东省韶关市出台了野生动物损害赔偿办法,这位农民根据规定获得了相应的赔偿,减轻了经济损失。
总之,保护野生动物与保障人类安全并非相互矛盾的对立面,而是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实现平衡与协调。我们不能因为野猪伤人事件而否定保护生态环境和动物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人类自身的生命安全。只有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人类安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