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破旧局立新局
科学解决面源污染 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记者:黄进 彭伟西 许俊仟 发布时间:2021.06.07
阳江项目办在江英镇荣岗村举办农户田头培训,项目专家现场讲解水稻三控施肥技术。
雷州市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
享受世行项目补贴的农药专柜。
少耕同步深施基肥插秧机田间示范作业。
世行督查团到项目农资店了解IC卡使用情况。
农业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发展绿色农业也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2017年,我国启动实施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东北地区秸秆处理、农膜回收、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等“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
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就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进行部署,明确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加强可降解农膜研发推广。
广东对于农业绿色发展部署早、措施实、效果佳——早在2014年,广东就积极探索并找到了一条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科学路径,成效良好,项目区农药化肥使用数量明显减少的同时,农户实现节本增收,绿色生产模式得到进一步推广,也为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困局
绿色农业发展面临掣肘
目前,我国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最大面源污染产业,农业面源污染是农业资源环境受到破坏的重要表现,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方面。
2012年开始,我国农业和农村已经超过工业和城市地区成为水污染的最主要来源。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量在全国污染物排放量中占较大比重。近年来,化肥每年使用量约为5600万吨,单位面积使用强度远超国际公认化肥安全使用上限。
广东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因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化肥和农药,以及处置不当的农业畜禽粪便。
对于种植业来说,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以及低利用率是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相关数据显示,无论平均化肥施用量还是平均农药使用量均超过警戒线。
对于畜牧养殖业来说,将处置不当的农业畜禽粪便排放到周边水体中是污染的主要原因。广东是生猪生产和消费大省,据《关于广东省农村环境卫生调查监测情况的报告》,部分养殖业污水未经有效处理。
综合来说,根据第二次广东污染源普查公报的情况,广东的农业面源污染已然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一大掣肘。
破局
建立污染治理长效机制
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广东要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破解这一困局。
2014年,广东启动实施了亚洲最大、国内首个世界银行贷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以下简称“世行项目”),也是广东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积极探索。
这是我省农业史上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最大的项目,也是国内首个利用世行贷款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该项目主要目的是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长效机制,为全面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创造经验。
项目总投资2.13亿美元(人民币13.4亿元),其中,世界银行贷款1亿美元,全球环境基金赠款510万美元,省级财政配套3.2亿元,企业自筹3.3亿元。
世行项目主要分为环境友好型种植业子项目和牲畜废弃物治理子项目两大类,探索农业面源污染可持续治理机制。
在环境友好型种植业方面,世行项目针对散户、种植大户、农场、企业、合作社等补偿对象,共建立8种类型补偿政策。符合条件的农户只需到指定农资店购买指定农资和服务,即可通过IC卡信息管理系统获得补贴。补贴引导农户使用配方肥、缓(控)释肥、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和高效电动喷雾器等,且少用化肥、农药。实践证明,科学种植,少用化肥、农药,亩产量不降反升。耕作成本也降低了,农户切身体验到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的成效。
世行项目除成立60人组成的技术专家组外,重点建立了以1200多名镇村农技人员为主体的技术服务体系。在每个项目村聘用2名村级助理和若干示范户,村级助理亲自种示范田,以鲜活榜样开展项目技术示范和指导,切实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并打造出一支强有力的绿色农业发展队伍。
项目已累计在全省27个县开展环境友好型种植业试点示范。在减排量上,据第三方监测和省项目办调查统计,累计整治农田超过569万亩次,与项目实施前比较,亩均减施化肥30.1%,减施农药29.6%。化肥农药品种结构大大改善,配方肥、缓(控)释肥成为主导,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基本全覆盖。累计减施化肥(折纯)5.5万吨、减施农药(有效成份)568吨。
全国每年产生畜禽粪污总量近40亿吨,畜禽养殖业排放物化学需氧量达到1268万吨,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世行项目的另外一个子项目是牲畜废弃物治理,该子项目创建了生猪高床生态养殖模式,将养猪生产与牲畜废弃物处理进行了有机结合。猪舍为两层结构,第二层地面为漏缝地板,牲畜废弃物通过漏缝地板落入猪舍第一层垫料,经机械翻耙,发酵分解的生态养殖模式,通俗地说,就是“猪住二楼”。
在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丰稔镇十二排村,东瑞农牧高床发酵生态养殖示范猪场的工人在封闭的负压猪圈内检查自动饲料投喂装置。广东一些养猪场摸索出一种“高床发酵生态养殖”技术,就是牲畜住在二楼,粪便和尿液经过全漏缝地板直接排到一楼,与一楼铺的木糠或秸秆垫料混合进行生物发酵,之后再送到配套的堆肥厂转化成有机肥。
世行项目还针对传统生猪养殖模式进行了创新,探索出能源生态型模式和能源环保型模式。能源生态型以综合利用为主,使粪便多层次资源化利用,并最终实现粪污“零排放”;能源环保型则以污水达标排放为主,通过多级处理,最终达到生态环境部门批复的出水标准。
目前,全省已有16个地市被纳入到牲畜废弃物的治理试点,共治理规模化养殖场123个,支持129个牲畜废弃物治理工程,投产高床养殖场6家。
在项目的带动下,各地积极探索实践新技术、新工艺,涌现了一批生态健康养殖的典型。如广东宝兴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沼液种植绿化树,产生的效益比养殖效益还好;广东湛江农垦公司采取通过“水肥一体化”工程综合利用沼液,实现种养共赢;河源东瑞食品集团创新使用“高床发酵型”环保技术,达到零排放。
变局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根据《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19》,2012年—2018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从73.46提升至76.12,在资源节约与保育、生态环境安全、绿色产品供给、生活富裕美好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础支撑。
可以说,广东通过大力实施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为全省农药化肥减量和牲畜废物治理发挥了示范作用,更为全国绿色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支撑。
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世行项目区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幅度减少,农产品质量提升,农村环境明显改善,绿色生产模式得到进一步推广。
据了解,世行项目实施以来,广东农业绿色生产效果显著。自2019年起,世行项目取消或调减了项目县的补贴。据第三方机构监测数据显示,停止或减少补贴后,农户仍能按项目要求施肥用药。
“广大农户、企业人员、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管理人员从世行项目的参与者、践行者,逐步转变为农业绿色发展的坚实推动者。”在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第十四次督查启动会上,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为确保世行项目结束后项目成效仍可持续,2019年开始,世行项目对广东省惠阳、惠城、博罗、开平、台山、恩平等6个县(市、区)停止农药、化肥、电动喷雾器和统防统治补贴,对其他21个县(市、区)的项目农户减少补贴比例。其中,肥料补贴从25%调减为15%,农药补贴从35%调减为20%,同时加大培训力度,引导农户继续按照科学办法施肥用药。
世行项目的实施,除了产生显著的环境效益外,也积累了丰富的政策经验,为未来全省乃至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制定向精准化、精细化方向迈进提供了重要实践参考。以前农户对科学施肥用药没有概念,喜欢盲目跟风,农资店主说配多少就配多少,自己需要多少化肥农药量不清楚。有些农户不喜欢用新产品,用的药可能十几年不变。世行项目的实施,转变了传统的施肥用药观念及方式,这些情况得到了改善。
“现在,农户能自觉应用先进技术科学用肥用药、杜绝使用剧毒高毒农药,化肥农药单位用量大幅降低。不少表示现在用习惯了,项目停止补贴之后,依然会继续使用高效低毒的化肥农药。”平远县项目办在汇报时提到。
“农户以前看到水稻不够绿就想加点尿素,看到稻田虫多就想喷农药,现在可不一样了,都照技术助理说的做。”紫金县项目办汇报说,通过镇村技术员的指导,按照世行技术规程使用肥料农药,不但减少肥料农药使用量,节约了成本,还略有增产。
省社科院研究团队的模型结果揭示了项目实施的时间效应。模型计算结果显示,随着项目实施时间的增长,农户环境友好型行为不断强化。农户已逐步养成使用环境友好型肥料的习惯,对培训和补贴的依赖性越来越小。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项目实施有效地培育了农户的环境友好行为。
一线案例
惠州实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从水源与土地污染到
小鱼小虾常现沟渠
今年5月17日至18日,由省财政厅国合办,省农业农村厅世行项目办代表,世行项目经理陈那,以及世行专家、联合国联农组织专家、项目专家一行20多人组成的世行项目督查团赴惠州市开展第十四次督查工作。
合作社相关负责人向督查团介绍玉米保护性耕作点情况。督查团第一站到惠州市惠城区玉米保护性耕作点进行考察,听取了惠城区项目办和合作社相关负责人的相关情况介绍,并与项目农户座谈。
座谈会上,世行专家仔细询问了播种时间、栽培模式、机械化程度以及采用保护性耕作方式取得的效益。据了解,惠城区玉米保护性耕作试点已探索出免耕机械移栽、免耕机械播种、浅耕机械移栽、浅耕机械播种等4种成功模式。
“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玉米保护性耕作产量明显提高。”合作社相关负责人介绍,尤其是在应对特殊的气候条件时,保护性耕作方式比传统耕作方式在产量方面更具优势。保护性耕作方式不仅有效提高产量和收益,在保护耕地和减肥减药节水方面也潜力较大,实现了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陈那表示,项目结束后,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及经验也应进一步宣传和推广。5月18日,督查团听取惠州市及各项目县(区)的汇报后,分两组分别对两个子项目进行督查。
据了解,2014年下半年开始,惠州市先后有14家养殖场实施牲畜废弃物管理示范工程,其中惠东7家,惠城4家,惠阳、博罗和龙门各1家,总投资额4804万元,其中世行项目补贴3123万元。此外,从2019年开始,世行项目对惠阳、惠城、博罗、开平、台山、恩平等6个县(市、区)停止农药、化肥、电动喷雾器和统防统治补贴。
在定点农资店内,督查团深入了解取消和调减补贴后农资店销售、农民使用肥料农药等情况,并与农资店主及农户代表交流。督查团向定点农资店店主询问项目农户购置农资情况。
“与项目实施前相比,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大大减少的同时品种结构也得到优化。”农资店工作人员介绍,农资店除了出售世行项目指定化肥农药,还是“信息中转站”和“培训基地”,承担着宣传推广环境友好型农资的责任,坚决不售卖违禁农资产品。
“项目指定农资店所售农药皆一瓶一码,通过扫码,产品和企业信息一目了然,有效保证了农资质量。”世行项目首席专家林壁润向世行团介绍。
据介绍,化肥农药的补贴有效引导了农户使用配方肥、缓(控)释肥、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和高效电动喷雾器等,减肥减药效果明显。
“田间示范学校式的培训和‘三控’技术的普及让农户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方式,这种方式降低了农户耕作成本,增加了农作物产量,提高了农户收益。”一位村技术助理介绍,自2014年参加项目以来,水源与土地污染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经常可以在沟渠看到小鱼小虾,下大雨时还能听到青蛙叫。”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户切身体验到了环境友好型农业种植方式的成效。
“周边的农户受我们影响,也能自觉应用先进技术科学用肥用药、杜绝使用剧毒高毒农药。”参与世行项目的农户在座谈会上表示,即便停止补贴,还是会按照项目要求科学施肥用药。
图片均由许俊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