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探索

实践探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践探索 >> 正文

北京治扬尘“打蛇打七寸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发布日期:2021-06-21    点击:

聚焦施工、裸地、道路三类扬尘主要来源,齐抓共管形成强大管控合力

北京治扬尘“打蛇打七寸”

记者:张雪晴 发布时间:2021621


图为北京市防尘天幕下的施工工地。张雪晴摄

2018年,北京公布的新一轮PM2.5来源解析结果显示,扬尘污染占北京本地PM2.5来源的16%,是第二大贡献源。

 

不同于固定源、移动源污染排放,扬尘污染排放时间和空间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北京市秋冬季风沙大,空气干燥、土壤含水率低。与沿海城市相比,气候条件为北京治理扬尘增加了一定难度。

 

近年来,北京运用“组合拳”,聚焦施工、裸地、道路三类扬尘主要来源,齐抓共管形成扬尘管控强大合力。2020年,北京降尘量比2018年下降32%

 

打造“绿牌”工地,实施精准调度和差别化管控

 

在北京百万庄北里施工现场,一片正在移动的绿色天幕覆盖了整个施工地块,工人们在天幕下和水雾中穿行作业。

 

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任积超介绍,这片工地整体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施工过程中时常会产生大量扬尘。为了最大程度避免扬尘扩散,施工方决定采用防尘天幕。

 

“与传统的施工作业相比,天幕能减少50%以上的扬尘。大跨度的天幕防尘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加上喷淋系统、雾炮等多重保险,基本能够实现扬尘不出工地。任积超说。

 

良好的抑尘效果为工地赢得了北京市第一块扬尘治理“绿牌”。

 

根据《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治理‘绿牌’工地管理办法》,“绿牌”工地在扬尘防控、施工监管等17个方面均需达到严格的标准。空气重污染预警期间,在严格落实扬尘治理措施的基础上,绿牌工地可进行除土石方、建筑拆除以外的施工作业。

 

“绿牌”工地是近年来北京不断更新绿色施工管理规程的缩影,通过“绿牌”工地等政策,北京市对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精准调度和差别化管控,不搞“一刀切”,引领企业在绿色发展的同时,全力将绿色施工贯穿在工程建设全周期内,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共赢。

 

同时,针对房建、市政基础设施、交通、水务和园林绿化等行业工地,以及混凝土搅拌站、建筑垃圾消纳(资源化)场站,各行业主管部门开展监督性检查,督促责任主体强化内部管控,落实施工扬尘现场管控责任,构建由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牵头的施工扬尘管控体系。

 

研发道路积尘负荷走航监测系统,实现大数据分析与针对性治理无缝对接

 

曾经,老通州人提及复兴里西路,总免不了皱起眉头。这里曾经是“脏乱差”的代名词,现在的复兴里却让人眼前一亮。

 

2017年起,通州生态环境部门与科研机构、城市管理部门携手,开展道路积尘负荷监测,实现了从大数据分析与开展针对性治理的无缝对接。

 

“北京市道路累积的尘土,通常来自渣土车、裸地、施工现场等污染源,公路和城市道路总长接近3万公里。以前靠人工采样需要历经停车、选点、吸尘、筛分、称重等步骤,不仅繁琐、周期长,而且安全性差,无法适应大范围监测覆盖的需求。

 

“为了给北京市量身打造一款适合本地扬尘分布规律的检测设备。我们对全市100余条路段进行检测和采样,对设备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最终研发出这套道路积尘负荷走航监测硬件系统及软件平台。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樊守彬说。

 

积尘负荷监测系统包括测试车辆,颗粒物监测设备、扬尘颗粒物测量结构和数据处理及输出单元,构建了基于车载走航监测的道路扬尘污染监管体系,集成道路扬尘负荷、在线地图、实时数据处理功能,采样效率提高10倍以上。在车辆正常行驶过程中便可实施监测,所有数据图像一目了然。这一研究成果获得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保科技实用创新成果奖。

 

目前,北京利用道路积尘负荷走航监测系统,每月对全市平原地区260余个街道(乡镇)约1800多条道路开展监测、评价,助力精准有效提升道路清扫保洁水平。

 

在大数据监测的基础上,结合小巷不利于大型设备出入的特点,通州区采用人工加小型清扫机械的灵活组合的方式,解决了步道狭窄、车下土多等问题。

 

家住复兴里西路的胡大妈说:“我从小就生活在这里,已经有七十多年了。以前巷子里的泥土路很多,风一刮灰头土脸,现在道路干净了,咱们复兴里重获新生。”

 

“太空照相机”将裸地扬尘尽收眼底

 

在北京的上空,有一台“太空照相机”。在空中一拍,全市的裸地就能尽收眼底。

 

由于裸地扬尘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人为清查难以在短期内做到准确、全面。通过裸地遥感监测找出裸地位置、面积,按月进行比对,可以了解裸地的变化规律。

 

2006年,北京开始着手对裸地扬尘进行遥感监测,频率是一年把全市域一遍,再利用数据分析解译等方式,分辨出全市的裸地数据。随后逐渐加大遥感监测频次,增加到一年两遍、一年四遍。2018年夏天,实现了对全市域裸地一个月一遍。据此,管理部门可对裸地苫盖率较低的乡镇(街道)进行通报提醒,帮助属地提升裸地扬尘精细化管理水平。

 

除开展卫星遥感“每月一拍”外,针对裸地扬尘,北京着力构建由各区政府牵头的裸地扬尘管控体系。以西城区为例。街道建立本辖区裸地台账,试点开展行道树树坑抑制扬尘覆盖工作。2018-2019年已完成91条道路行道树树池内12377个一体化生态树池篦子安装工作。2020年,完成一体化生态树池篦子及橡胶护树板安装地点的选定工作,接下来,计划完成301条道路,21796个树池篦子安装工作。

 

“宜林则林、宜绿则绿、宜覆则覆”,北京各区在裸地扬尘治理工作中贯穿了“因地制宜”这条主线。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扬尘治理在管制体系上强化行业牵头管理,施工、道路、裸地“三尘共治”,精准施策,取得了阶段性成绩。2021年,北京将固化经验做法,以问题为导向,科技创新、科学施策,立足自身做好6进一步

 

首先,对症下药、因地制宜,进一步强化耕地和园林绿地等裸地扬尘管控。其次,规范作业、拓宽范围,进一步提升道路清扫保洁水平。同时,加密巡查、加强监管,进一步加强施工扬尘的行业管理。加强曝光、有效联动,进一步加大各类扬尘问题的执法力度。科技助力、精准治尘,进一步发挥卫星遥感、道路积尘负荷走航监测等扬尘监测的指导作用。信息公开,全民共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外部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