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探索

实践探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践探索 >> 正文

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日期:2021-07-09    点击:

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

作者:王延中 王剑峰 发布时间: 20210709


  习近平总书记6月上旬在青海考察时指出,“生态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整个青藏高原同样具有重大意义。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广大的高原地带,也是世界人类居住区中开发程度低、生态环境总体保持优良的广大区域。中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广大人民群众及社会各界,为青藏高原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积极行动,为守护好这片土地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各地特别是西藏遵照中央指示和国家战略,把保护环境作为底线、红线、高压线,把生态保护作为重点工作,切实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

  在科学考察与综合论证基础上,国家和有关地方政府逐步探索形成了青藏高原环境保护的科学规划,初步建立起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以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建立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中,青藏高原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的56.7%,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的73.4%。习近平总书记对三江源保护格外重视,提出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依法加强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从国家到地方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西藏自治区颁布了《西藏自治区森林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19962010)》《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2009年,国务院批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通过实施天然草地保护工程、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工程、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人工种草与天然草地改良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等修复保护生态环境。“十三五”期间,西藏制定出台了《西藏自治区着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决定和实施意见》《全面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任务要求更明确、措施方法更具操作性、效果更加显著的环保法规和治理举措。

  西藏出台环境保护考核办法,采取最严格的措施落实环境保护责任。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自治区政府“一支笔”审批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严守生态安全底线,严禁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项目进入西藏,把环保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体系和政府项目投资的审批标准。特别是在“十三五”时期,西藏进一步加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白色污染”治理、“两江四河”流域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工程,落实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资金122亿元,建设拉萨、山南、阿里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有力实施,大力推广节肥节药、清洁生产、垃圾分类回收、清洁能源工作。重点江河湖泊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标准,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9.4%,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从全国范围看,“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治理污染和环境保护要求最高、工作力度最大、取得成效显著的五年,西藏在全国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名列前茅,获得“优秀”称号。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也制定了保护青藏高原环境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范性文件和部门规章。

  加强环保教育,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发挥传统文化中重视环保的积极因素,是保护好青藏高原的一草一木和脆弱自然生态的重要经验。同时,现代科学环境保护知识进入学校教育、社会、家庭和旅游服务机构,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环保氛围愈益浓厚。全民环境意识普遍增强,形成了政府、社会组织、农牧民群众、旅游机构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的工作机制。

  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统筹协调保护与开发、保护与建设。作为不同于南极北极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生活着数百万到上千万人,他们的生计与生活依赖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民要摆脱贫困过上现代生活,需要发展交通、通信和城镇等基础设施,需要一些产业支撑项目。保护与开发不是天然矛盾的,其关键是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在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开发水资源、绿色能源资源等。没有环境保护评估的项目一律不安排,把最严格的环保制度落到实处,这是适度开发的前提。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对青藏高原建设项目更加重视环评、落实好各项环保措施。同时,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与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资产有机结合起来,把生态资产转换为生态产品,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保障民生的必然选择。

  西藏等地方政府和当地人民努力做到保护与开发的统筹协调,围绕增加生态资产,提升生态收益,开发可持续生计,明确把发展旅游、高原特色种植养殖业、新能源等作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促进地方就业,提高农牧民收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解决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提供了越来越大的支持。三江源地区一些公路已经采取了以连续架桥形式穿越湿地、以隧道形式穿越山体、以低路基建设工法保障野生动物迁徙自由,路基渗透技术的应用也能保证湿地地表径流的通畅。火风山和唐古拉山南段利用植被恢复技术使草皮移植成活率达100%。西藏在“十三五”时期高度重视清洁能源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澜沧江和金沙江上游清洁能源基地建设顺利推进,24个扶贫光伏项目实现并网,清洁能源比例上升。清洁能源产能的持续扩大,有力地保障了本地生产和居民生活的能源供应,还可以向外输出获得收益。五年间西藏累计外送电力65亿千瓦时,实现了西藏电力从紧缺限电到富余输出的历史性转变。

  国家在青藏高原的环境保护实践和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生态保护区面积持续扩大,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全民环境意识普遍增强,在喜马拉雅区域探索出一条环境保护与民生发展相结合、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环境保护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

  中国将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除坚持全面保护生态的各项行之有效的战略规划和政策举措外,将继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强化政策支持。继续加强对雪山冰川、江源流域、湖泊湿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等生态治理修复,综合整治水土流失,全力推动青藏高原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并非易事,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实现上述目标还需要倍加努力。同时,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关系全球尤其是中国及周边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迫切需要国际社会尤其是周边国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