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草原:每个变化都是一次新开始
作者:张贞明 屠爱群 发布时间:2021年7月14日
草原科技人员检查牧草生长情况
草原工作者测量鼠丘密度
甘南大草原
因肩负重任,甘肃草原保护工作从未松懈。
甘肃省地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是我国陆地生态安全格局“两屏三带”战略的重要区域,草原资源是我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是典型的农牧过渡区,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甘肃草原类型的多样性。根据《中国草原类型的划分标准》,甘肃天然草原共分为14类、88个草地型。甘肃是全国六大草原牧区之一,草原面积达2.68亿亩。全省草原主要分布于甘南高原、祁连山-阿尔金山及北部沙漠沿线一带。草原不仅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传统畜牧业基地,还是长江、黄河的水源涵养区和疏勒河、黑河、石羊河等内陆河的发源地,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态功能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底线和生命线的重要资源。
这是甘肃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答卷。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甘肃省落实草原禁牧面积1亿亩,草畜平衡面积1.41亿亩,完成草原承包面积2.4亿亩,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促进了草原生态环境逐步恢复。2020年,甘肃省草原植被盖度达53.02%,比2015年提高0.99个百分点;草原干草产量达1433万吨,比2015年增加197.3万吨,草原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稳步提升。
强化草原植被盖度考核
这样的”考试“每年都在进行。
为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甘肃省将“草原植被盖度”纳入市州政府和省管领导工作实施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着力推动各地党委政府更好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虽是“开卷考试”,但想获得高分却难度颇大。
“草原植被盖度”考核包括组织领导、配套政策、基础工作、保障措施、草原植被恢复等五大类14项考评指标,通过已制定的具体评分标准,采用网上考核与实地考核、日常考核与年终集中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量化打分。作为“考官”的甘肃省政府会将考核结果在全省通报,对优秀者给予奖励,并在分配草原项目和资金时给予倾斜安排。
在草原植被盖度考核工作的推动下,甘肃省各级党委、政府积极适应工作新要求,将草原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强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推动形成了“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分工负责、各司其职”的草原生态保护工作机制。
健全草原保护法规制度
自草原补奖政策实施以来,甘肃先后出台《甘肃省草原禁牧办法》《甘肃省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甘肃省草原防火办法》,制定完善《甘肃省草原火灾应急预案》《甘肃省草原虫灾应急预案》,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草原生态保护法律和制度保障体系,为依法治草、依法兴草奠定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
为更好地保护草原,甘肃省建立了草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信息平台和工作机制,形成草原行政执法部门与司法机关共同保护草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新局面。此外,通过强化禁牧和草畜平衡区监管,2016年以来,甘肃省共查处超载过牧、违规放牧、滥采滥挖、乱占乱垦等违法行为370多起,起到了很好的威慑作用,草原违法案件发生率呈明显下降态势。
为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保护草原意识,甘肃省还组织开展“大美草原守护行动”、森林草原执法专项行动、草原普法宣传月活动、草原生态保护全媒体采访活动,进一步加大草原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加强草原生态修复治理
近年来,甘肃省先后组织实施了退牧还草、退耕还草、已垦草原治理、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草原鼠虫害防治等一系列草原生态保护工程,进一步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工程区部分重度退化草原植被发生顺向演替。
据监测显示,工程区内草原植被盖度、高度和产草量比工程区外分别提高3.9%、8.6%和8.7%,草原植物种数由工程实施前的每平方米28种增加到每平方米42种,优良的禾本科牧草种群比例由工程实施前的48%增加到60%。
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甘肃获得了回报。
青藏高原区一些消失的沼泽逐步出现,黄河流量明显增大,区域降雨量明显增加,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
促进草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同时,甘肃草产业发展也在发力。
近年来,甘肃省立足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政策叠加、技术领先的优势,按照“保护生态、绿色发展、产业带动”的思路,制定推进草产业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水肥一体化调控、全程机械化利用等技术,全省人工种草面积稳定在2400万亩左右。
快速发展的草产业,在保护生态、促进循环绿色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中的作用日益凸现。目前,甘肃省形成了以定西为主的裹包青贮商品草、以山丹为主的高端燕麦商品草和以永昌为主的高端苜蓿商品草三大草产品产业带,成为全国最主要的优质商品草储备供应基地,苜蓿、燕麦草以高产、优质享誉全国。
构建预警和试验网络
未雨绸缪,是为更好地保护草原。
近年来,甘肃省制定了《甘肃省草原固定监测站点管理办法》《甘肃省草原固定监测站(点)建设方案》《甘肃省草原固定监测站(点)考核方案》,建立了以各级林草部门为主体,相关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单位为支撑,草原技术人员广泛参与的监测工作机制,构建了省、市、县三级草原生态监测网络。
目前,甘肃共建成覆盖全省所有草原类型和各种草原生态区域的草原监测站点1154个,逐步探索出以“3S”技术为支撑、地面监测与遥感监测相结合的草原监测方法,全面开展了草原植被关键期物候、牧草生长盛期生产力、入户调查访问、固定监测点、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和工程实施效果、冷季牧草储量、草原征占用现场勘验等工作,为制定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和农牧民合理利用草原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加大草原鼠虫害防治力度,甘肃省设立了17个草原鼠虫害测报站,建成6个草原有害生物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制定了草原鼠虫害预测预报站管理、建设标准及考核办法,编制草原鼠虫害发生趋势分析报告,为制定防控方案和有效开展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据统计,“十三五”期间,甘肃省共完成草原鼠害防治3601.6万亩、草原虫害防治2196.5万亩。
为加大全省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创新利用力度,甘肃制定了《甘肃省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章程》《甘肃省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办法》和《甘肃省草品种区域试验站管理办法》,成立了甘肃省草品种审定委员会,构建了全省草品种区域试验网络平台,建成国家级草品种区域试验站6处、省级区域试验站13处,审定草品种16个,为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创新利用提供平台和保障。
加大草原科技支撑
为推进全省草原生态保护和草业发展上台阶、转方式、增效益,甘肃草原保护不断加大技术支持力度。
近年来,甘肃省充分发挥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等专家团队的智库作用,推动成立了“甘肃省草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甘肃省草产业协会”“甘肃省草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甘肃省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建成民勤、安定、玛曲3个典型区草业科技试验示范区,逐步形成“政、产、学、研、推”紧密结合、协作攻关的科技研发工作机制,在退化草原治理、草类鼠虫病害综合防控、牧草新品种选育等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甘肃组织实施各类科研项目80多项,探索形成退化草地植被恢复重建本土化植物应用、草原鼠害绿色防控、草原资源动态监测等20多项可复制、能推广、见成效的技术模式,共制订发布草业地方标准101项。
本版图片均由甘肃省林草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