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1855万亩 河北实现绿进沙退
作者:王铁军 李娜 肇楠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06日
河北省位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漠的南端,属土地沙化敏感地区。全省近年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小流域治理、草地建设等防沙治沙项目,重点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工程、草原生态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国家水土保持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截至2020年,全省已完成防沙治沙1855万亩,为国家下达任务的168%。
严格保护沙区林草资源
河北把沙区森林、草原保护修复作为首要任务推进,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性文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林草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全省对划分的4个防沙治沙区统筹规划、分类施策。在坝上高原沙化防治区重点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化林分改造、草原“三化”治理等工程,建设乔灌草搭配、网带片结合的防风固沙林草防护体系。冀西、冀北、冀西北沙化防治区以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小流域治理等重点工程为依托,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经济型防护林。平原沙化防治区以三北防护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工程为重点,建设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冀东沿海沙化防治区以沿海防护林工程为重点,建设多层次沿海沙地防护林体系。“十三五”期间,全省共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治理492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治理283万亩、黄河故道沙地综合治理项目治理1.2万亩、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项目治理1.28万亩,完成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43万亩,建设草原生态保护示范区28个。
目前,河北省8个设区市的44个县(区、林场、管理处)、2个省属国有林场严格执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3046万亩重点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对重点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脆弱区、草原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工程区实行全面禁牧,其他区域实行轮牧休牧,并落实草畜平衡制度。全省共划定基本草原1671万亩,完成沙化、退化、盐碱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272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3%。
河北省在全国率先建成森林草原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安装前端探头5663个,构建“天空地”一体化防火监测体系。“十三五”时期,全省“进京火”和重特大以上森林草原火灾零发生。草原连续18年未发生较大等级以上火灾。通过开展“金钺行动”“金剑行动”“金盾行动”“金网行动”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乱垦滥占林地、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并对违法征占用草原和乱开滥垦草原进行清理整顿和立案查处。
到2020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35%,沙化和荒漠化主要分布地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减少,张家口、承德已由沙尘暴加强区变为阻滞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区草原植被盖度达到78%,比2011年提高15个百分点,坝上地区草原退化面积同比缩减20%以上。
强化沙区科学治理
河北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加大防沙治沙的科技创新力度,沙区面积逐年缩小并由沙化地质向优良土壤转变。
全省推广使用乡土树种,构建结构多元、系统稳定、综合高效的防护林体系。林草主管部门探索推广“郝氏造林法”等容器苗造林先进实用技术和林果(草、药、粮)间作、造封结合等20多种高效治理模式。2016年以来,共完成容器苗造林5.5亿株,占荒山荒地造林的85%以上。综合应用抗旱造林技术,实施“干旱沙地提高造林成效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坝上高原抗旱节水恢复植被技术示范与推广”“首都圈沙化土地植被恢复技术推广与示范”等项目。近5年,全省实施省级以上推广示范项目125项,推广优良品种101个、新技术135项,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47个,新建林果基地良种使用率达到90%。
省政府制定了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各级林草部门均成立了防沙治沙和林业工程管理机构。各级有关部门围绕防沙治沙工程技术规范、政策规定和项目管理等内容,举办培训班50多次,培训6000多人。
近5年,河北共争取国家财政资金超过36亿元,省级累计投入22亿余元,并积极引导建立“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造林绿化投融资机制。
推动治沙与致富共赢
河北把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发展特色林果、生态旅游、错季蔬菜、食用菌、高效畜牧业等产业,有效促进了农牧民增收。
截至2020年底,全省果树面积达2315万亩,总产量1030万吨。其中,张家口干鲜果品基地面积达458.3万亩,林果产业总产值达139.7亿元,林果产业覆盖全市200多万人口,对农民收入贡献率超过20%。承德现有林果加工企业100多家,年加工能力87.3万吨,年产值69.1亿元。
依托资源禀赋,全省各地森林旅游快速发展,春赏花、夏避暑、秋观景、冬滑雪成为张家口、承德地区的旅游招牌。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张家口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约2.4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400亿元,承德共接待中外游客约2.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00余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