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探索

实践探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践探索 >> 正文

绿色太子山挺起生态脊梁

文章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发布日期:2022-01-10    点击:

绿色太子山挺起生态脊梁

作者:湖北省太子山林场管理局

太子山茫茫林海

森林小镇司马河的水杉林美若油画

林海中的太子小镇宛如世外桃源

 

太子山差异化发展苗木花卉产业

 

太子山仙女紫薇园花海醉游人

一个位于江汉平原北缘的林场,以11.34万亩的林地养活职工1070人。

 

  一个在荒山秃岭上、血吸虫窝里建起来的人工林场,累计造林27.75万亩,实现年产值近两亿元。

 

  一个淹没在全国4800多个国有林场中的小细胞,先后获得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100多项荣誉,走出了刘宗友、杜林峰两位全国劳动模范。

 

  这,就是湖北省太子山林场管理局,一个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的国有林场,一个因改革正涅槃重生的国有林场。

 

  勇担使命,让荒山秃岭变成茫茫林海

 

  1957年的太子山,经历了抗日战争,茅草丛生、人烟稀少、血吸虫泛滥。湖北省委、省政府提议在此建设全省第一家国营机械化林场,目的是兴林抑螺、恢复自然、提供木材,保护江汉平原大粮仓的生态安全。为响应号召,来自全国19个省(市)、157个县(市、区)的上万人,投身到几经战火洗劫的太子山建设中。

 

  此时的太子山,田没一亩、树没一棵、房没一间。第一代拓荒者本着“先治坡、后治窝”的理念,住工棚、宿草房,只为荒山披绿装。饿了,啃红薯咽野菜;渴了,喝山泉饮河水;累了,卧山岗躺草丛。几代人勇担使命、艰苦创业,硬是在荒山秃岭上营造出10万亩茫茫林海,书写了荒山尽染绿、旧貌换新颜的首次创业故事。

 

  创业容易守业难,栽树容易护林难。“绿色卫士”太子山林场,也曾面临绿色与生存的抉择。20世纪末,国有林场面临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局面。一方面可采伐人工林资源迅速减少,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单一,靠粗放式木材经营,林场一年的收入微乎其微。几十年造的林子一年时间就可全部砍光,而一棵几十年的树出材不足一立方米,每亩平均收益仅有几百元。如果只靠砍树,几十亩林子很难养活一个人,更别说持续造林、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了。

 

  为破解这一困局,全场干部职工坚持“背靠青山根基稳、面向市场经济活”经营理念,跳出林业办林业,从市场中找出路,兴建万亩绿化用苗基地,开办木材加工、机械、制药、家具、砖瓦等多个产业项目,百业并举,多种经营方式拓宽致富路,用从产业发展中积攒的钱投入到林场植树造林、森林抚育、基础建设和职工待遇发放中。这一代的林业职工在“人与林争地”的抉择中,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守护下了这片绿色宝藏,续写了林场发展、职工生存的二次创业故事。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65年来,变化的是一代又一代守护这片林子的人,不变的是肩负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截至2020年,林场累计造林达27.75万亩,现有总经营面积11.34万亩,森林蓄积量近6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5%,林地面积10.56万亩,其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4万亩、省级公益林2万亩;有苗木基地1.25万亩,可提供樟树、桂花、栾树、广玉兰、含笑、枫香、女贞、紫薇、杜鹃、红叶李、檵木等多个品种,全规格绿化苗木近百种1000多万株。

 

  如今的太子山,早已成为“鄂中绿宝石”“农谷绿肺”,不仅是江汉平原北缘重要的生态屏障,更是京山石龙水库、天门大观桥水库等重要饮用水源涵养林。林区年平均气温16.4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094.6毫米,生长着138204属植物种类,其中包含秃杉、鹅掌楸、楠木等国家级保护植物,繁衍生息着各种兽类、鸟类70余种,形成了一个百兽木中栖,万鸟树上飞的和谐自然环境。

 

  勇挑重担,改革实现生态民生双赢

 

  曾经的荒山变成了青山,曾经的工棚变成了温馨家园。

 

  在国有林场改革中,太子山被定性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主要任务是围绕保护森林生态、保障职工生活“两保”目标,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场新体制,为林业产业转型发展提供生态及制度支撑。

 

  保生态、保民生,太子山林场在改革中紧紧抓住这两条主线,强化干部职工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引导干部职工干事创业,做好森林可持续经营,保障职工生活两件大事。

 

  森林资源培育是头等大事。林场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倡导人工林多功能近自然培育理念。近5年,林业生产资金投入6000多万元,实施林业项目80余个,累计造林1.2万余亩,完成森林抚育面积9.2万余亩,实施林相改造4000亩,改造苗圃地4000余亩,培育各类规格苗木500多万株,提升了林分质量,改善了林种结构,提高了林地价值,在提质增效上取得了显著突破。林场通过探索多种经营模式,建立了森林经营样板基地;通过精准灭荒、迹地更新、林下造林、抚育间伐和林分改造,开展了8种森林经营模式;通过国家森林经营示范林场、国家战略储备林基地建设,夯实了林场发展的基础。

 

  10多万亩森林资源要确保安全。林场把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放在首位,建立森林资源管理台账,进行森林资源二类清查,编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划定生态红线范围,摸清森林资源家底。同时建立责任到人的森林资源管护机制,构建从局到场到管护站点,责任清晰、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设立管护站14个、管护点27个,聘用管护人员59人,做到了层层压实责任、处处有人管护、人人都有任务。如今,太子山拥有一支训练有素、业务能力强的森林消防队伍,森林资源监管空天地人四位一体管护平台。通过开展松材线虫病、松毛虫等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和防治,林场实施松毛虫防治面积近3万亩,累计清理、除治松材线虫疫木1.2万余株。

 

  改革中确保每个职工不掉队。林场通过公开竞聘上岗的形式,落实了157人到资源管护、森林经营等公益性事业岗位工作;通过旅游公司、绿化公司、建设公司等林场经营性企业和自主创业、内部退养形式,妥善安置了148名职工到产业经营岗就业、90名职工自主创业、127名职工内部退养。522名在职职工,没有一个职工因改革掉队。同时,多方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包含548名退休职工在内,全局1070名职工全部参加了省直养老保险、地方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缴纳了住房公积金,实现了五险一金全覆盖。企保转事保工作也取得关键性进展,并逐步落实到位,改革后职工工资水平年均增长8%以上,转保并轨落实到位后,职工退休待遇每人每月平均将增加工资1000多元。

 

  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林场投资7000多万元进行危旧房改造,建筑面积达7万平方米,惠及职工7601000余人;投资近1亿元新建林区道路100余公里、升级改造300余公里;建设游客集散中心、文化科普馆等一批硬件设施……如今,走进太子山,宽阔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林区深处,街道全部绿化、美化、亮化,太子广场、老年活动中心、文化中心等各项基础设施的全面提档升级,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勇于实践,做“两山”理念践行者实干家

 

  生态就是生产力,守护生态就是创造民生福祉。

 

  作为国有林场,太子山勇于实践,不断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争做生态文明的建设者、绿水青山的守护者、金山银山的创造者。

 

  从“砍树”变“看树”,生态旅游被太子山人喻为阳光产业。“接待一个游客等于少砍一方松树”成为共识。

 

  太子山相继建设了国家森林小镇——太子小镇、省级文化事业重点项目湖北文创基地(一期)、新三板挂牌企业狩猎文化主题乐园、4A级景区太子山生态旅游区、森林养生基地太子书院和康养城、林下花海紫薇园、月季园、海棠园等一批生态旅游项目。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森林养生基地、中国森林氧吧、中国最美林场等多个国字号品牌,为武汉、宜昌、襄阳等周边城市居民提供了生态养生休闲的好去处;10多万亩苍茫林海、亿万年时空溶洞、数亿载奇妙石林等丰富的生态资源,为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省内外多所大中专院校生态、地质科普教学提供了理想场所。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太子山以资源促旅游、以旅游促开发、以开发促开放、以开放惠民生的路子正越走越顺。

 

  从“木头经济”变“山头经济”,林场打造山头上的“绿色银行”。

 

  太子山靠山养山,依托现有的1.25万亩苗木基地,立足武汉、襄阳、宜昌等周边大中城市绿化美化用苗,以场为单位,差异化发展苗木花卉产业,重点抓苗木标准化、乡土化、盆景化、工厂化、良种化、果苗化、信息化等七化工作。围绕新型生态社区建设和垂直绿化发展形势,下大力气改造现有苗圃,调整品种结构,增加名特优新树种、乡土树种、抗逆性树种和速生丰产树种等种苗生产,发展良种壮苗,提高苗木经营管理水平,改变大杂烩式的种植、过密的生产、原始的育苗方式,促进种苗业由数量规模经营向高质高效产业化方向发展,带动了本地区林木种苗业步入标准化、规范化轨道。

 

  林场多元立体发展林下经济,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太子山依托国家森林生态产品生产基地品牌,通过食品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引导、鼓励林场职工发展林下经济,开发以“本土猪、生态鱼、有机菜、林下鸡”为主的森林产品,规模化种植有机农作物以及林下中药材,以高效、生态、健康的林下经济产业,促进林场发展,提高职工收入水平及生活质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太子山经营的是森林,长出的是精神,建设的是生态,造福的是百姓,践行“两山”理念使太子山步入绿色发展道路,走出了一条饱含民心的林区振兴幸福路。沿着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屹立在世人面前的必将是一个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产业发达、职工富裕、林区和谐、充满活力的新型太子山。

 

  (本版图文均由湖北省太子山林场管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