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稳定保持地表水Ⅱ类并持续向好
密云水库探索美丽河湖建设新路径
记者:张雪晴 王海玉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11日
◀近日,密云水库迎来大批候鸟,千余只鸟儿在水库区域觅食、嬉戏。
谢占东摄
2022年,随着闸门开启,密云水库以5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向下游进行生态补水。水流奔腾,带来的不只是首都水源保护地的勃勃生机,也是一条保水富民的美丽河湖建设新路径。
当年修建密云水库是为了防洪防涝,现在它作为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已成为无价之宝。从“九龙治水”到“一龙管水”;从“一般管理”到“科技保水”;从“本地保护”到“区域共治”,是在保护好密云水库上下的真功夫。多年来,密云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Ⅱ类并持续向好,达到国家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要求,这也是北京市在保护密云水库上交出的靓丽答卷。
打破限制,建立立体保水机制
1960年,20.6万建设者迎难而上,建成密云水库,创造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奇迹。密云水库在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密云水库的管理涉及多部门多领域,如何利用好合力,成为保护密云水库破题的关键。
“2018年以前,多部门在密云水库各自执法,仅靠各个部门单打独斗,没有形成整体的执法合力。”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党组书记、大队长宇兴评介绍。
如何创新管理体系,让多部门形成合力?2018年北京市政府打破市区、部门界限,在全国率先实现特定区域综合性执法,批准成立了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集中行使区级生态环境局、城管执法局、农业农村局3个部门131项行政处罚权。
不仅如此,推行网格化管理也是治水“秘诀”之一。将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273平方公里划分为160个保水网格,网格化管理与河长制相结合,消除监管盲区。库区内实行全封闭管理,建设305公里围网。打造智能监控系统,布设394个监控点位、1个指挥中心和8个分控中心,进行24小时监控,建立手工监测与自动监测相结合的全方位监测体系。
为打破行政区划,实现流域联保联治,2018年,京冀两地政府签订了《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按照“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原则,促进流域水生态环境整体改善与水资源保护。3年来,北京市共支持张承地区补偿资金9.5亿元,在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节水保水等方面开展了百余个项目,上游来水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总氮浓度呈总体下降趋势,进一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
为将密云水库上游入境河流水环境风险降至最低,2020年9月,密云区政府组织召开密云水库上游流域“两市三区”(河北省承德市、张家口市,北京市怀柔区、延庆区、密云区)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工作会议。五地政府主要领导联合签发了《密云水库上游流域“两市三区”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合作协议》《密云水库流域“十四五”时期生态保护工作要点》等文件材料。
“‘两市三区’建立了跨界水体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工作会商交流机制和应急联动等多方面协作机制,统筹上下游、左右岸、汇水区流域系统治理,用实际行动共同守护好‘无价之宝’密云水库。”北京市密云区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环境综合执法大队队长张艳介绍。
终结铁矿开采,实施生态恢复治理
密云区铁矿资源丰富,这里不仅有着北京超9成的铁矿,还曾建有5家铁矿开采企业。然而,长期的铁矿开采给当地留下了巨大露天矿坑的“伤痕”。为实施水源保护工程,清洁库区环境,2020年末,密云再次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境内最后两家铁矿企业全部进行了关停。同年,北京市境内的铁矿开采历史宣告终结。
曾经热闹的矿井选矿机的轰鸣声戛然而止,新的绿色生机在蓬勃发展。早在关停之前,5家矿山企业就分别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实施了一批生态恢复治理工程。
近年来,密云水库实施“退耕禁种、养殖退养、库中岛修复、矿山退出、涵养林建设”工程。退出库区155米高程以下10.4万亩土地耕种;清退畜禽165万头(只)、鱼池623亩,拆除圈舍190万平方米;清理库区内94个库中岛,清退生产经营活动。关停5家矿山企业以及水库周边110家企业;实施自然生态修复,建设8.5万公顷水源涵养林,林木覆盖率达90%。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区域内野生动植物资源日渐丰富,密云水库湿地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2022年,密云水库管理处工作人员在密云水库潮河流域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水源保护还水库以清洁,也“唤醒”了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灵气”。
发挥山水优势,保水又富民
如何在保护中谋求发展,让保护环境的人能受益?随着“两山”理论转化的深入,密云走出了一条保水富民的新路。
在北京密云冯家峪镇附近的一面悬崖峭壁上,挂着许多木箱。“这里养殖的是中国本土蜜蜂——中华蜜蜂。我是土生土长的密云人,二十多年前为了保护水库搬迁,几年前再次回到家乡就是因为它。”北京保峪岭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小力指着悬崖上的木箱说。
中华蜜蜂,因养殖数量稀少,被称为“蜜蜂中的大熊猫”。冯家峪镇南临密云水库,自然资源丰富,有突出的蜜源基础。冯家峪山场面积占275642亩,耕地面积仅6727亩,农民之前饱受山多地少的环境限制。2017年,冯家峪镇建成中华蜂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合作社在冯家峪镇建成北京最大的中华蜜蜂崖壁蜂场。同年全镇59户低收入户开始尝试中华蜜蜂养殖,目前已发展到180余户,社员遍布冯家峪镇各村。
越来越多的蜂农享受到了“峰旅融合”新模式带来的“新甜头”。养蜂项目的发展,改变了过去村民经济来源单一的局面,有的家庭年收入最多时达十几万元。“环境与养蜂是相辅相成的,如今水更清了,人也富起来了。”郭小力说。
繁育蜜蜂不仅是冯家峪镇的新尝试。近年来,密云区不断推进蜂产业规模化发展,目前全区蜂群总量占北京市的44%。依托蜜粉源植物资源,带动全区362户低收入农户通过养蜂实现“脱低致富”。养蜂脱低模式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近年来,密云以“特色蜜、水库鱼、环湖粮、山区果、平原菜”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同时,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密云园,打造“三区三园一基地”,培育发展“生态+科技健康产业”。借鉴古北水镇等地的旅游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断丰富旅游新业态,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与“两山”转化融合模式。2021年,密云区194个集体经济薄弱村中,有105个村年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
“保水”是密云人刻在骨子里的印记,如今,“生态富民”更成为了密云人的热词。让好山好水发挥优势,让日子越过越红火,密云正努力实现绿色发展与生态富民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