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探索

实践探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践探索 >> 正文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广东生态文明建设谱新篇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日期:2022-05-23    点击: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广东生态文明建设谱新篇

作者:郭艳华 发布时间:20220523

 

    党的十九大以来,广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代广东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实,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奋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再谱新篇章。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引领性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制度引领和创新。过去五年,广东不断以制度强化生态环境建设硬约束。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基本完成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健全了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监察制度,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建立河湖林管理长效机制,率先出台省级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制定和修订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等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近100件次。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在重污染流域试行污染举报奖励制度,深入推进环评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及生态补偿机制,引领生态文明建设走向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格局初步形成。广东省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先行区,始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以环境优化的经济增长,持续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建立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双赢。坚持以双区建设为引擎,奋力推进生态湾区和美丽湾区建设,推动构建与一核一带一区相适应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十三五时期,广东单位GDP碳排放强度、能耗、用水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22.35%17.05%34%,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突破性进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攻坚,深化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系统整治,强力治理城市黑臭水体,做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建设美丽海湾。强化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治理,构建以臭氧防控为核心的大气污染防控体系,大气质量持续改善,六项污染物指标全面达标。推广新能源交通运输和内河清洁航运,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推进城乡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强化土壤污染防治源头管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碳排放强度下降明显。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部署和要求,制定了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和碳达峰实施方案,分区域、分行业推动碳排放达峰。不断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提升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制定了更严格的环保、能耗标准,全面推进建材、陶瓷、纺织印染、造纸等传统制造业绿色化低碳化改造。深入推进碳交易,广东是国家首批低碳试点省,也是国家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一,碳排放交易量及交易额均居全国首位。非石化能源消费持续上升,煤炭消费量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从2010年的44.5%下降到2020年的33.5%

 

    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展现绿色广东新形象。广东高度重视森林城市群建设,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的创新实践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支撑的重要举措,大尺度统筹山水林田湖建设,全面提升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设水平,为全国森林城市群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引领。通过建设森林城市群,珠三角生态产品更加丰富多元,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城市群内部生态空间结构更加优化,展现了森林与城市拥抱、林在城中、林城相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新形象,绿色生态竞争力持续提升。

 

    万里碧道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廊道。广东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各类河涌、水道星罗棋布、景观各异。在碧道建设中,广东充分发挥规划引领性和指导性作用,推进碧道之间纵横贯通、串联成网,牵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碧道成为广东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和展示窗口,不仅建成了江河安澜、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廊道,高质量发展的滨水经济带,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建成了人民群众想要的模样,同时优化了生态环境,直接推动了经济发展,有效提升了社会效益,增强了城市竞争力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展望未来,广东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改革创新为统领,持续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成果,聚焦双碳目标,以减污降碳为总抓手,加快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构建生态系统长效治理机制,统筹布局和优化提升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打造高品质城乡绿色空间,推进南粤大地山清水秀、天朗气清,经济社会实现深度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