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清河实验林场:镶嵌在小兴安岭的绿色明珠
作者:霍兴华 宋金柱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04日
丹清河实验林场场区全貌
丹清河实验林场种苗培育基地
丹清河实验林场森林认证产品展销
丹清河实验林场巴兰河源头漂流
小兴安岭莽莽苍苍,绵延千里,素有“绿色宝库”之称。在这座“绿色宝库”东南麓,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丹清河实验林场像一块绿色的翡翠,镶嵌在林海起伏、草木葳蕤的山峦之中。
丹清河实验林场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境内,始建于1956年,当时的名称为伊春经营局林管区丹清河经营所,1958年更名为丹清河林场,1997年划归哈尔滨市林业局管辖。林场总面积14729公顷,有林地面积13639.5公顷,活立木总蓄积23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2.6%。林场设有丹清河森林公园有限公司、哈尔滨盛林达林业发展有限公司依兰分公司,分别承担丹清河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运营与管理,林业产业建设及优质种苗的培育工作。
建场60多年来,林场始终以开展森林抚育、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经营活动为立场之本,累计抚育天然次生林6020公顷、更新造林2754公顷、封山育林5548公顷,生产木材42万立方米,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1997年林场划归哈尔滨市林业局管辖后,适时调整经营思路,以森林培育为主导,再造丹清河生态家园,以此带动了林场各项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20多年来,林场共培育森林5314公顷,使森林资源总量得到增长、质量得到提升、结构得到改善。1999年林场被确定为哈尔滨市人大农林委员会生态示范实验基地,同年建立丹清河省级森林公园。2000年启动巴兰河源头漂流等旅游项目,2003年建立了丹清河国家森林公园。目前,丹清河实验林场已初步形成了以森林经营培育为主导,森林旅游、种植养殖、林果采集等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走上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探索营林模式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丹清河实验林场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为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求,为国家提供了大量木材,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由于木材集中过量采伐,采伐方式不合理,加之森林更新跟不上采伐,森林经营工作缺失,导致规模化经营水平低,森林质量提升难、森林资产变现难、森林可持续难,生态保护与森林经营矛盾日益突出。
据林场负责人介绍,为有效破解难题,1998年以来,林场领导班子按照省、市林草局提出的“调整经营思路、转变经营方向、促进区域内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和质量提升”的要求,积极改变森林经营方向,树立科学经营理念,以“增资源、提质量、保生态、促发展”为目标,实施了一系列经营措施。
转变思想,确立科学营林观念。转变以往“重采伐、轻培育,重经济、轻生态,重当前、轻长远”的森林经营方式,树立科学营林观念,把培育森林资源作为林场森林经营的主题。
建章立制,规范森林经营工作。林场完善森林经营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包括数量、质量、管理和综合效益评价在内的一系列考核指标,健全岗位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制,调动了林场职工经营森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科技创新,推动森林经营技术进步。林场与德国弗莱堡大学森林科学研究所和中国林科院等单位开展合作,邀请唐守正院士、沈国舫院士、陆元昌研究员、斯皮克教授等国内外森林经营权威专家现场指导,结合林场生产实践,提出了“质量调整伐”“树种置换法”“低质低效林转化法”等森林培育模式,总结出适合当地林情的“以目标树为构架的全林经营技术”。
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改革财务管理机制,由原来的自收自支改为收支两条线,集中资金财力用于森林经营。完善木材销售管理办法,实行木材公开竞价销售,提高木材销售利润。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和林果采集业等辅助产业,增加多种经营收入,反哺森林经营。1998年以来,林场投入森林经营资金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目前累计投入资金已达1000多万元。
加强基础建设,改善森林经营作业条件。累计硬化通场公路16公里,新建林区道路18公里,扩建改建林区道路40余公里,林道网密度达到每公顷4.9米。
与此同时,林场探索实施“天然红松珍贵树种停伐保护”“森林主伐限额大幅度调减”“森林更新皆伐采伐方式禁用”“实行全面抚育采伐经营”“补植性低产林改造”“小生境生态修复”“珍贵树种大径材培育”等一系列经营模式,建设了小兴安岭木材战略储备基地,逐步恢复和提升了森林质量。实施科学经营方式的林地每公顷年生长量达到6.2立方米,超过一般天然林的一倍,缩短经营周期10年以上。珍贵树种比例明显提高,林分结构趋于合理,林相开始向以珍贵树种为主的复层异龄混交林方向发展。森林功能更加完备、结构更加稳定,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七大经营模式的实施对改善小兴安岭南坡生态环境,维护小兴安岭生态安全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绿色来之不易,林场几十年来始终将森林资源管护作为林场重点工作。虽然林场作业区内没有定居村屯,相对有利于防火,但林场始终绷紧防火安全这根弦。完善资源管护基础设施,在重点区域架设多功能瞭望塔,在入山路口安装监控监测设备,合理布设管护房6处,组建森林管护队伍,成立专业扑火队伍和病虫害防治队伍,构建森林管护网络。对施业区68个林班进行网格化管理,将管护责任层层落实到人头,做到施业区内管护无死角。应用林业资源巡护监管、森林防火监控、森林病虫害监测等资源管护系统及无人机、监控摄像头等现代化管理技术、设备和手段,逐步实现资源管护高科技、智能化。在全场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林场实现了连续30年无火灾的好成绩。
发挥资源优势
加快绿色产业转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丹清河实验林场旅游资源丰富,森林景观、地貌景观、水文景观独特。有奇特的地质结构“月亮门”“一线天”“神龟戏顶”等景观,还有四块石抗联遗址景观、冰川峡谷景观和巴兰河源头漂流。
为发挥森林资源优势,以森林旅游带动林场经济发展,2003年丹清河实验林场成功申报了丹清河国家森林公园。林场建设综合服务楼3栋,面积7200平方米,可为游客提供400个床位,公园登山及漂流年均接待游客5万人次,年直接收入400万元。
为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森林旅游产品需求,林场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为年轻游客增加了山地运动、徒步穿越、丛林飞跃等运动旅游产品;为老年游客提供森林康养、避暑等休闲旅游产品;针对学生群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森林自然教育、生态露营等体验旅游产品。森林旅游产业不断转型和发展,直接带动了林场家庭经济,职工群众在林场的鼓励扶持下,将闲置房屋改造成“森林人家”,从事住宿、餐饮等服务项目。森林鸡、森林猪、红松籽、核桃、榛蘑、元蘑、黑木耳、蜂产品、山野菜等山特产品由原来的销售难到现在的供不应求,旅游带动职工群众户年增收1.5万元。
丹清河实验林场天然林原始植被主要是阔叶红松混交林,是小兴安岭生态系统的顶级植物群落,其生态价值极其珍贵,维护着小兴安岭的生态平衡,也维护着以小兴安岭为生态屏障的中国东北地区的生态安全。林场红松总量超过300万株,结实的红松达到15万株。为了科学保护利用天然红松资源,让利于民,林场将结实的红松合理区划,400—500株为一个采集区域,分包给林场职工群众进行管护采集,每5年为一个承包周期,每个周期可产出30万公斤优质红松种子,承包户每年可增收1万余元。通过承包管护采集,有效地保护了天然红松种子资源,还增加了职工群众的收入。
丹清河实验林场有着丰富的森林食品资源。林场将原生态、无污染的森林食品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增加职工群众收入。哈尔滨市林业和草原局注册成立了盛林达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林哥林嫂品牌,并对红松籽、黑木耳、榛子、蜂产品、大球盖菇、森林鸡、森林猪等森林食品进行了森林认证,解决了林场森林食品销售难的问题。在林场的鼓励扶持下,职工群众积极发展林下产业,2021年林下种植大球盖菇100亩、刺五加1000亩;林下养殖森林鸡4万只、森林猪300头;林下养蜂600箱、挂袋黑木耳100万袋、浆果大棚40栋,增加就业80人,年人均增收3万元。通过森林认证的森林食品进入市场后,受到了消费者喜爱和追捧,林场职工也尝到发展生态产业的甜头,对未来产业发展更充满了信心。
持续深化改革
建设美丽富裕林场
按照中央、省、市国有林场改革精神和工作部署,丹清河实验林场紧紧围绕“保护生态、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着力创新国有林场管理体制机制,推动事企分开,实现森林培育和管护模式创新,加快国有林场发展方式和森林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建立了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改善职工生活、增加林场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场新体制。改革后,林场确定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核定编制人数48人,超出核定编制人员分流到林场公司和森林公园从事森林抚育、造林、管护及旅游工作,社会保障待遇不变。改革后,在职职工月平均工资由改革前2500元提高到现在4500元。通过改革,提高了职工就业增收水平,职工对改革的满意度达到100%。
林场坚持以民为本,着力加强民生建设,坚持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提升职工幸福感。2010年,林场积极落实国家棚户区改造政策,利用国家改造资金投入和林场自筹资金600余万元,建设了2栋职工住宅楼,使171户职工搬进了新居,住房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自2006年以来,建成水泥路面16公里,实现场区全面硬化,修建砂石路面40公里,保障了防火及生产公路网的通道顺畅。基本实现了场区亮化、道路硬化、街道绿化、全场净化,为职工营造了舒适的环境。
梅花香自苦寒来。丹清河实验林场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科学经营,创新森林经营发展新模式,收获了诸多的奖项和荣誉:2008年与中国林科院合作完成的“近自然培育红松顶级群落”项目研究,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2009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首批“全国森林经营示范国有林场”;2011年与中国林科院合作完成“替代性森林经营模式对东北红松天然次生林多目标功能影响及模拟预测研究”;2012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履行《国际森林文书》示范单位;同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森林经营样板基地”称号;2015年被黑龙江省林业厅确定为“黑龙江省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区建设项目”建设单位;2017年被评为“全国十佳林场”;2019年被国家林草局确定为“森林经营优秀样板基地”,是全国8个森林经营优秀样板基地之一,同时又是履行《联合国森林文书》示范单位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建设单位,同年被表彰为“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2020年被国家林草局评定为“全国森林经营试点”示范单位。
小兴安岭上,绿海明珠,郁郁葱葱;丹清河畔,实验林场,尽现勃勃生机。60多年来,勤劳朴实的丹清河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谱写了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篇章。如今的丹清河实验林场,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升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有效提供生态产品和提高职工生活质量为目标,正在为实现森林资源优质高效持续、林场环境绿色宜居和谐、产业兴旺职工富裕的宏伟蓝图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