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探索

实践探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践探索 >> 正文

西藏日喀则:探索高原湿地保护新模式

文章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发布日期:2022-08-05    点击:

西藏日喀则:探索高原湿地保护新模式

作者:王胜男 发布时间:20220805

 

  “我的家乡在日喀则,那里有条美丽的河……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美丽河水泛清波。”歌曲《家乡》中这条“美丽的河”,就是流淌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沃野中的年楚河。年楚河的美丽是日喀则“湿”情画意的缩影。

 

  在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以南的狭长地带,分布有大面积的湿地,既有湖泊、沼泽,又有奔放的江河,且大多保持着原生状态。西藏自治区国土“三调”数据显示,日喀则市湿地总面积约68.5万公顷,位列全区第三位。

 

  近年来,日喀则市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湿地保护中心)坚持“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大力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为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加强湿地保护力量

 

  奔腾的雅鲁藏布江与静谧的年楚河汇流,在日喀则冲刷出一片平坦宽阔的河谷。河谷间的湿地镶嵌在雪域高原,好似一颗颗散落的珍珠,牛羊遍野,飞鸟蹁跹,蓝天、白云、雪山、湖水交相辉映,构成一幅自然和谐的大美画卷。

 

  目前,日喀则已建立各级湿地类自然保护区2处(昂仁桑桑自治区级湿地保护区、马泉河县级湿地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3处(白朗年楚河国家湿地公园、多庆措国家湿地公园、江萨国家湿地公园),面积超过18万公顷。此外,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雅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也有大量湿地。

 

  为保护好高原的“湿”情画意,日喀则市于2013年设立湿地管理局,在自治区范围内率先成立了市级湿地管理单位;2016年更名为日喀则市湿地保护中心;202110月又更名为日喀则市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加挂湿地保护中心牌子,将各类湿地公园统一划归至中心管理,并将编制由原来的3个增加至9个,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做好日常保护管理

 

  通过退化湿地恢复、沼泽湿地生态恢复、栖息地恢复等工程措施,以及日常巡护、河长制、勘界立标、环境整治等保护管理措施,日喀则市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系统和动植物栖息环境明显改善,野生动物数量有所增加,主体水质得到有效改善,湿地自然景观得到有效提升。

 

  建立日常巡护机制。按照乡(街道)推荐、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和就近巡护的原则,湿地保护中心聘用周边居民开展巡护。目前,已有87名专职管护员负责5处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区)的日常巡护管理工作。

 

  明确保护界限。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地根据总体规划范围进行勘界,实行矢量化管理。设置石质界碑、界桩,采用汉、藏双语,刻有湿地自然保护地名称等信息。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日喀则市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和援藏投资,对各类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争取国家资金1200万余元,开展湿地调查监测、湿地管护、宣教工程等建设。今年,计划争取投资3000万元,对江萨国家湿地公园进行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

 

  加大宣教执法力度

 

  今年6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日喀则市湿地保护中心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专题宣传活动,设置宣传点发放湿地保护宣传资料,向农牧民群众宣讲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农牧民群众的保护意识和法治意识。

 

  日喀则市林草局多次牵头开展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保护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湿地资源执法力度。据不完全统计,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林草局湿地保护及执法人员到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地沿途外来施工队及周边村居开展法治宣传30余次,发放宣传单2万多份,张贴生态保护宣传海报3000余张。

 

  湿地要建好,更要管护好。目前,日喀则湿地保护工作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湿地公园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大部分依赖林业改革发展和林业生态恢复保护资金,湿地保护与恢复投入严重不足;科研、监测和宣教能力薄弱,缺乏宣教设施设备,手段相对落后;破坏湿地资源现象偶有发生;各县(区)林业管理部门还未成立专门的湿地管理站。

 

  要留住日喀则的“湿”情画意,需要进一步探索高原湿地保护管理新模式。加大现代科技投入力度,依靠卫星遥感、无人机勘察、人员巡护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湿地资源的全方位、立体化保护;充分发挥各类湿地保护地的宣教功能,探索建立湿地学校、科普基地等;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通过捐赠、资助、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湿地保护,持续扩大湿地保护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