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探索

实践探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践探索 >> 正文

数字赋能,打造森工企业转型的“东方红模式”

文章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发布日期:2022-08-29    点击:

在生态安全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大背景下,当“天保”成为维护生态安全重要举措的形势下,黑龙江省东方红林业局有限公司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以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依托,探索搭建“智慧林业”综合管理平台,推进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设,形成数字与林业叠加效应,实现全局各项工作从精准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的迭代升级——

数字赋能,打造森工企业转型的“东方红模式”

作者:李松龄 张羽茜 发布时间:20220829

东方红林业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军(左一)带领各级林长开展巡护工作

“智慧林业”综合管理平台

  黑龙江东部、乌苏里江畔、完达山林区,黑龙江省龙江森工集团东方红林业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红局)坐落于此。

  这里记录着林区辉煌的历史。作为珍宝岛精神的发源地、东北抗联精神和北大荒精神发扬地,东方红林业人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挥洒热血与青春,全力支援国家建设,将生产的木材运往全国各地需要的地方,红松木材还“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和毛主席纪念堂。

  这里充满着时代发展的气息。步入新时期,东方红林业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抢抓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以龙江森工集团党委提出的“努力将数字化管理新模式融入企业管理全过程”为指引,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建立了一套林业生态网络感知系统,打造了东方红局“智慧林业”综合管理平台,探索出一条符合东方红实情的现代化企业转型发展之路。

  为何转型?如何转型?如何破解难题?实现哪些创新?东方红局三年探索,走出了一条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谋定而动,转型发展顶层设计呼之欲出

  日出东方红,霞映完达山。这里是我国最早升起太阳的地方,曾建有亚洲第一大贮木场,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

  然而,时代变革,历史变迁。随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一声号令,国有林区改革不断深化,资源如何保护?经济如何振兴?一系列关乎生存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摆在所有森工企业面前。

  2020年,东方红局以问题为导向查找症结,发现长期以来林区人思维惯性传统,思想观念陈旧,管理方式粗放、僵化,长此以往形成了资产不清、责权不明,下层疏于管理、上层难以掌控、效益严重流失等一系列问题。为此,东方红局党政领导班子做好顶层设计、战略部署,推动数字技术与林业管理的深度融合。3年间,东方红局以“一把手”工程高位推动了“五抓五精准”“智慧林业”“天空地一体化”建设等多项举措落地,不断推进林业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设,搭建了以“36102039”为构架的东方红局“智慧林业”综合管理平台:

  ——“3”为“三类”,将全局42.17万公顷施业区资源信息上传综合管理平台,并科学划分为生态保护类、生态经营类、生态辅助类三大类,实现资源数据“一张图”;

  ——“6”为“六长”,在建立林长制、河湖长制、库长制、田长制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创新建立了区长(保护区)制和路长制,实现动态监测“一体化”;

  ——“10”为“十大模块”,打破部门间各自为政格局,以业务内容为主导,划分了企业管理、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两防一抗、安全消防、社会事务、医疗卫生、疫情防控、党群建设十大模块,形成了十大业务统筹应用“一平台”。

  ——“2039”为20个部门、39个基层单位,分账号建立各自平台数据端口,上传业务数据与信息,开展网络办公,形成了各部门与基层单位统筹管理“一盘棋”。

  在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勇于探索的东方红局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与支持。黑龙江省省长胡昌升在东方红局调研时提出了“把机制做活,把产业做优,让职工增收,让生态更美,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指示精神;龙江森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冠武在东方红局开展现场办公时提出了“探索智慧林业”“辅助企业管理”和“深化产业建设助力民生改善”等一系列理念,都为东方红局转型发展指明方向、增强信心。

  敢破敢立,三大创新助力全新变革

  转型意味着革新。3年来,东方红局敢破敢立、唯实唯效,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实现了工作方式、管理制度、责任机制三大创新,推动了东方红管理方式大跨越、管理效率大提升、管理模式大变革,成就了森工企业转型发展的“东方红模式”。

  ——创新工作方式,从“粗放管理”到“精耕细作”。

  资源底数清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只有家底清才能权责清、活力足。2020年,东方红局以“五抓五精准”为切入口,将精准化贯穿至各项工作中,为后期平台实现信息的量化、细化、可操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方面对施业区资源情况进行精准细致的外业调查摸底。出动大量人力物力,对42.17万公顷施业区的每个地块进行立体式调查。通过GPS定位技术,细化到每块林地,并统一编写宗地号,每株珍贵树种林木都有“身份证”。经过两年多的调查,东方红局对宗地内的每株红松质量、土壤类型、气象因子、林分结构、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等翔实数据了如指掌。数据上传平台,形成了全局资源管理可视化“一张图”、可查询“一套数”。

  一方面全面梳理内业管理信息与资料,依托平台技术团队进行流程再造,实现内部管理工作提质增效。20个部门和39个基层单位利用平台开展数字化办公,所有工作网上留痕,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创新管理制度,变“经营者”为“保护者”。

  生态保护是主责。东方红局创新管理制度,破解“管住人”的“老大难”问题,制定出台了《农林生产经营者森林资源管护管理办法》,将农林牧副渔等生产经营者纳入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序列,签订《森林资源管护协议书》,划定管护责任区,并对其进行相关责任硬性考核。经营与管护“捆绑”,合同与军令状“打包”,有效地打造了东方红局资源保护“共治圈”,真正把林区活动最为频繁的群体有效地“管”起来、“用”起来。通过长时间的宣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经营者从“手中有资源、眼中盯利益”迅速转向“心中有生态、肩上有责任”。

  而今,林区3757名农林生产经营者变成了林区资源保护者,全局生态管护队伍从原有375人扩大到4132人,有效降低了“人为破坏”的隐患,破解了管护面积大、管护人员少的问题,节约了生态管护成本,形成了“破坏力”与“保护力”此消彼长的态势。

  ——创新管理机制,做实“规定动作”做好“自选动作”。

  林长制是构建资源保护发展的长效机制,是压实生态保护责任的关键举措。东方红局认真落实上级提出的林长制、河湖长制、库长制和田长制四项管理机制,在做深做实“规定动作”的同时,做好做精“自选动作”,将“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系统统筹考虑、统一规划,创新性地建立了区长制(保护区)和路长制(林区防火道路)两大机制,细化施业区内31万公顷的保护区、128条防火道路的管护责任,把林区资源保护的网织得更密更牢。

  为使“六长制”落地见效,东方红局联合公检法部门力量,构建了“局级林长、局级副林长、场级林长、场级副林长、管护站站长、管护责任人”六级责任体系,各级责任清晰明确,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真正把责任落实到“最后一厘米”。通过平台数据化管理,“六长制”责任管理清晰明了,数据查询快速精准,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资源管护责任不明的旧况。

  数字化转型是传统行业不敢轻易触碰的红线,东方红局用实践证明,借助数字化应用这只无形的手,让资源保护更科学,产业发展更有力,企业运行更高效。

  严守生态底线,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国有林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后备森林资源培育战略基地。东方红局充分利用综合管理平台,打破“时间”与“空间”局限,发挥“数”“智”优势,实现资源可监控、数据可分析、决策可优化、办公可高效的一体化应用,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让东方红林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以“防”为重点,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感知系统,实现全天候无死角实时监测管理。

  针对毁林开垦、违法占地、森林火灾等生态资源遭受破坏情况,东方红局在综合管理平台设立了生态资源全天候、多场景智慧感知模块,提供全时段、智能化、“天空地”一体化生态资源智慧监管方案,解决了人力巡护难以高效、精准的短板问题。

  通过加大设备投入力度,东方红局购置了具有精准定位、实时图传、灾后复检、火烧迹地测量等功能的中大型无人机,建立了无人机的巡护中队。成功构架了“天”以卫星遥感监测为主,“空”以远程实时监控+无人机定点巡护为主,“地”以护林网格员动态巡护+红外线远程监控为主的“天空地”立体式监测网络。

  ——以“护”为核心,借助平台智能分析,实现快速反应、迅速行动、科学决策、高效处置等多重成效。

  针对应急处置效率不高、决策不优等问题,东方红局依托综合管理平台三类六长“一张图”“一套数”,构建一套高效应急管理方案,确保实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和第一时间解决”的要求。以森林防火为例,通过平台建立了以遥感影像地图为基础、以视频监控监测为核心、以业务系统应用为载体的森林防火应急管理系统,可开展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火源管理、火情扑救等指挥调度。

  ——以“增”为根本,科学开展森林经营,实现森林资源“质”“量”双升。

  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与加强资源战略储备上,东方红局依托综合管理平台进行条件筛选与科学分析,哪块林地需要补植、哪块需要抚育、栽植什么树种、实施多大面积等一系列问题均在平台上得到精准且科学的判断,从而实现分类施策、科学经营。下属生产单位定期进行资源监测与平台数据更新,管理部门可实时掌握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情况,大大地提升了管理成效,助力森林资源“质”“量”双升。

  激活内生动力,数字经济带动产业升级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东方红局利用综合管理平台打通经济发展的堵点,以数字化手段激活内生动力,实现了全局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精细化管理,让经济收入倍增成现实。

  东方红局将精细化、数据化管理的触角延伸到经营产业的各个方面,确保了国家资产不流失。

  通过对红松果林开展精准调查、挂牌立卡、逐树建档,全面掌握林区176万株红松果树的详细情况。通过对胸径18厘米以上的红松果林进行新一轮经营权竞价招标,全局经营总收益达3084.9万元,是上一轮未实施精准化管理前的4倍。通过综合管理平台对红松果林结实情况、胸径与树龄等数据进行分析,可对未来收益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估。

  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精准整合,东方红局2020年土地费租金同比2019年增收841万元,增幅达36%。依托综合管理平台对全局经营项目类别、经营面积、合同年限、租金收缴、责任人情况等信息进行精细化管理,有效地避免了账目不清、租金拖欠等难点问题。

  ——降本增效,标准化苗圃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以降低营造林用苗成本为出发点,东方红局将三处标准化苗圃纳入综合管理平台进行精细化管理。今年新建立的中心苗圃实现了现代化、智能化管理,工作人员可远程实时掌握苗圃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数据,并进行远程灌溉操作。目前,东方红局育有寒地龙药类、后备资源培育类、经济果林类、绿化苗木类四大类苗木,可实现年产红松、水曲柳等营造林用乔木苗1000万株、刺五加等药用苗木200万株、各类绿化树及花卉200万株,在满足自身苗木需求的同时,还可销往周边市场,苗木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拓展优势,寒地龙药产业发展前景可期。

  东方红药材资源丰富,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东方红局加大寒地龙药发展力度,研究出台了《寒地龙药(刺五加)双百万亩培育基地建设规划(20222031)》。参照综合管理平台数据分析结果,东方红对林区内仿野生刺五加种植区域进行了科学布局,并利用平台对已有野生刺五加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跟踪管理。目前,全局已完成刺五加仿野生栽培2.8万亩,人促更新2万亩,封山保护12万亩,育苗750万株。

  优化运行机制,企业管理效能全面提升

  随着综合管理平台上线使用,东方红局加快构建现代化企业管理新格局,以着力健全完善“四个体系”工作机制,有效推动全局向数字化企业的高标准建设迈进。

  构建立体式领导责任体系。将全局各专项指挥部、领导小组、委员会等组织机构纳入综合管理平台,全程留痕、一键可视、动态监管,领导责任体系从线下多元管理变为线上立体式数字管理。

  规范一体化工作推进体系。设计规范统一的台账工作窗口,建立工作台账、重点工作台账、落实上级部署工作台账和动态工作台账四本台账,推动工作事项全面纳入“一站式”调阅、推进、督办范围,实现线上线下业务协同、一体化服务。

  完善综合性考核评价体系。将各类权力运行处置情况纳入综合管理平台,强化财审内控管理和资产生命周期管理,推动指标流、资金流和业务流闭环运行,实现人、财、物、事的量化监控管理。区分经营业绩考核和党建考核,根据单位属性划分生态保护、商业经营、社会服务、机关部门四类,实行季度考核、半年排位、年终问效,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建立常态化督导问责体系。通过综合管理平台的智能办公流,对重要任务分解、进展过程、完成情况等实行全过程动态跟踪、实时督查、及时反馈和评估。适时开展常规工作随机抽查、专项工作实地督查、阶段性工作督导检查、重点工作全程跟踪督导,逐步健全基于大数据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为“四种形态”综合运用提供强大的数据分析支撑。

  同时,东方红局运用“四个体系”工作机制创新考核评价办法“跟踪问效”,实行领导评价、平台智能、双轨综合、督办减分“3+1”百分制减分考核。工作机制的优化,提升了全局各项工作的管理成效,干部职工创优争先的劲头只增不减。

  当前,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企业长远发展的“必修课”。

  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东方红林业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军表示,东方红局正是按照国家战略要求探索前行,破解重重难题,跨越道道鸿沟,才实现了全局各项工作从精准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的迭代升级。

  未来,东方红局还将继续探索转型发展之路,加快综合管理平台与省党建数据管理系统、省国资委数据管理系统、省林草局数据管理系统、龙江森工集团OA管理系统的端口对接,以搭乘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快车,推进东方红林业建设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