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飞播造林65载,作业4000多万亩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04日
陕西飞播造林已经走过65载。65年的艰辛探索,65年的接续拼搏,一棵棵幼苗已成参天大树,一片片播区已成茂密森林。三秦大地处处荫绿,构建起林立丛生的陕西生态空间。 作为全国开展飞播造林最早的省份之一,陕西是全国飞播造林没有间断的唯一省份,也是全国持续时间最长、飞播造林规模最大、飞播涉及地貌类型最多、北方省(区)成效最好的省份。
如今,四千多万亩的飞播林区,不仅阻了风沙,美了三秦,更为林区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陕西的飞播造林经验也走到了宁夏、青海、内蒙古,走上了青藏高原。
“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的艰难历程
陕西飞播造林开始于1958年,经历了初步试验、扩大试验、大面积推广和工程建设四个阶段,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
第一阶段为1958年到1968年的这10年间,这一阶段作为陕西飞播造林的作初试阶段,先后在榆林县(今榆阳区)西沙和东沙进行了沙蒿、柠条、草木犀飞播的首次试验,面积31.96万亩;之后又在延长、子长等县飞播77.94万亩,累计试验面积110万亩。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这一阶段的试验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但对飞播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探索,对播区选择、树种选择、季节选择等有了一定的掌握,对后续飞播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为1969年到1979年的这10年间,这一阶段为扩大试验阶段。在陕南片区(秦巴山区)、榆林沙区、延安黄土丘陵区“三大片区”进行了飞播。
第一大片区是陕南片区(秦巴山区)。1969年开始,先行在安康县(今汉滨区)、汉阴县开展飞播造林试验,设计树种为油松纯播。累计在汉阴县凤凰山飞播7.3万亩,在安康县文武山播区飞播近万亩,出苗率达30%以上。又在宁强县红石梁、汉王山开展飞播试验2.1万亩,出苗率也接近30%,之后扩大飞播试验7万亩,达9个播区,有5个播区取得了好的效果。如今,这些播区林木茂盛,汉阴凤凰山从山梁到下边坡边,多年飞播连片成林十万多亩,巍巍壮观。
商洛地区的飞播从1974年开始,在洛南县、丹凤县共飞播4.5万亩,丹凤县寺坪播区油松成苗率62.5%,五华山播区油松成苗率79.9%。商洛飞播造林第一年就取得了成功,后逐年扩大范围至七个县区,连续飞播至今。
第二片区是榆林沙区。从1974年起,在榆林片区开始了第二次飞播治沙试验,到1981年连续坚持了8年,共开展了12个专题研究,解决了植物种选择、播种期选择、种子大粒化处理等问题,飞播有苗保存率单播为24.4%、混播为54.5%,飞播治沙取得了成功。1983年到1986年又进行了4年的扩大试验,主要解决植物种配置、花棒大粒化工艺和降低播量等问题。这一时期播后保存率达54%至83%,并将榆林飞播治沙技术成果先后推广到内蒙古、宁夏等地。
从1987年开始,榆林飞播治沙综合技术正式用于大面积生产,使75.2%的流动沙地变成固定沙地,24.8%的流动沙地变成半固定沙地,有效阻止了流沙南移。如今,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这其中飞播造林作出了不可或缺的重大贡献。
第三片区是延安黄土丘陵区。1975年在吴旗县(今吴起县)和宜川县设立了两个试验点,进行了人工地面撒播试验。1976年在总结地面撒播经验的基础上,开始飞机播种,当年沙打旺出苗率达70%、柠条50%、油松、侧柏混播达49%。由此拉开了延安生态治理的先河。
经过10年的努力,陕西在秦巴山区、黄土高原丘陵区和毛乌素沙地分别获得了飞播成功,也标志着在陕西飞播造林获得了全面成功,为大面积开展飞播造林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1980年,陕西飞播造林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三阶段为1980年1999年的这20年,这一阶段是大面积推广阶段。除榆林、延安、汉中、安康、商洛继续扩大飞播面积外,其它市县也相继开始了飞播造林。这一阶段10个地市飞播造林面积2381万亩,每年平均飞播造林119万亩,并建成了许多集中连片的飞播林基地。如商洛市流岭山系百万亩飞播林基地,嘉陵江源头凤县平木10万亩、柞水县凤镇10万亩、汉阴县凤凰山10万亩等飞播林地。
第四阶段为2000年至今的20多年,这一阶段是工程建设阶段。从2000年起,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飞播资金全部由国家安排,陕西飞播造林项目列入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这20年多来,陕西飞播造林面积2129万亩,宜播面积1846万亩。在这一阶段,陕西先后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飞播造林管理办法,完善了飞播造林标准体系,全面推广了飞播造林实用技术,使全省飞播造林管理工作实现了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
荒山换“绿装”的华丽转变
65年的大面积飞播造林,在陕西取得了很大成就,三秦大地处处换了绿装。截至2021年,全省已在10市83个县(区)完成飞播造林作业面积4493万亩,有效面积3934万亩,成苗、成林1700多万亩,成效面积率达40%以上。其中连片成林万亩以上的210多片,10万亩以上15片,商洛市流岭山系成林达110万亩,是我国北方集中连片成林面积最大的飞播林区。
据陕西省林业局飞播造林相关负责人介绍,从陕西飞播造林的经验来看,具有以下特点和成就:
——飞播造林加快了荒山(沙)绿化步伐。飞播造林不受地形限制,能够深入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沙区或人力难及的地方进行播种造林,突破了人工造林禁区,为加速荒山荒地绿化开辟了新途径,不少无法通过人工植苗造林进行绿化的地方,通过飞播造林,在很短时间内披上了绿装。仅飞播成林的1000万亩(乔木)可使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3%;商洛、安康、汉中飞播造林保存面积可分别提高当地森林覆盖率9%。
——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绿色防护效能。大面积的飞播林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陕西在汉江、嘉陵江和丹江源头地区建成的大面积飞播林基地对三江源头生态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如在商洛市流岭山系百万亩飞播林基地内,原九条季节性小河正逐步变成四季小溪;丹凤县毛里岗、花园、寺坪三乡过去有一条冰雹带,夏季经常发生,危害严重,如今这条冰雹带基本消失。在榆林沙区,飞播治沙保存的400万亩防风固沙林地,有效地控制了流沙南移,成为农田的坚实屏障,为榆林市进一步栽植樟子松、长柄扁桃等奠定了基础,改善了这里的生态环境。
——促进群众致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大面积集中连片的飞播林基地,不仅增加了陕西后备森林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这些飞播林基地也正逐渐成为森林观光旅游、林产品加工、林下养殖的重要基地。如宁强县红石梁飞播区建立了森林公园,开展森林生态旅游;黄龙县介头庙播区与风力发电机组配合建成休闲景观区;商洛丹凤寺坪正在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为森林观光旅游作准备……飞播林通过抚育,还为当地林农提供了数百万立方米椽材、食用菌用材和薪材,大面积飞播林区的林下养殖和林下种植发展了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通过多年的科研与实践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飞播规划设计体系。目前,全省有省级、市级和县级飞播站18个,12座飞播机场。累计取得科研成果20多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8项,地市级10多项。这些科研成果含盖了飞播造林设计、种子处理、多树种混播、地面处理、飞行导航、播后经营管理、播期选择和幼林抚育等众多领域。
此外,飞播造林“一分造,九分管”。陕西飞播造林已经形成了集“造、封、管、补(造,即飞播造林,封:封山育林,管:管护,补:补偿)”为一体的造林模式。
从今年6月份开始,陕西2022年飞播任务正式开始,共计飞播36.5万亩,其中陕北地区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13.5万亩,渭北固沟保塬治理区5.5万亩,秦岭中段(南麓)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治理区17.5万亩。对维护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功能、改善渭北“旱腰带”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秦岭地区森林质量、保护秦岭区域生物多样性、推动国土科学绿化继续发力,为陕西实现由浅绿到深绿的历史性转变增绿贡献力量。
“陕西经验”走上青藏高原
2020年6月,西藏自治区开展了首次直升机飞播造林(种草)试验工作,完成飞播造林(种草)21.8万亩,涉及拉萨市、山南市等2市5个县区,设计9个播区,经过监测,飞播造林(种草)试验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而陕西作为援藏省份,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对藏区飞播造林的调研设计及施工全程技术指导。
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正高级工程师魏如凯介绍,“由于西藏地广人稀,传统人工植树造林效率较低,采用飞播造林将大大加快西藏自治区国土绿化步伐,进一步形成复合型生态系统。我们针对西藏的自然立地条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发现西藏的生态环境有了进一步改善,具备飞播造林(种草)的基本条件。”他说,按照飞播区域的自然立地条件,我们将飞播造林(种草)播区划分为土石山地阳坡立地、土石山地阴坡立地、河滩流动沙地立地和山坡流动沙地立地4个类型,并模拟天然下种更新的一种造林方法,进行飞播试验。
2021年,西藏自治区飞播造林(种草)面积66.48万亩,涉及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4市9县(区),设计25个播区;2022年,西藏飞播造林(种草)任务面积95万亩,涉及拉萨、山南、日喀则三个市9个县(区),共设计67个播区,播撒种子470余吨。
三年来,西藏自治区的飞播造林(种草)面积逐年扩大,“陕西经验”绽放雪域高原,推动了西藏自治区林业工程造林向机械化、现代化迈进,填补了该区无飞播造林的历史空白,为世界上最高海拔飞播造林积累了有效经验,将有力提升雪域高原造林绿化能力
如今,在65年持续不断的努力下,飞播造林让陕西变绿了,变美了,生态环境变好了,陕西林业干部也将这项技术带上了青藏高原,开展了三年的飞播试验,幼苗在高原中成长,一片片森林已如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