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高质量建设林长制改革示范区
作者: 鲍安平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7日
皇甫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将军阁 王凤祥摄
全椒县农民在薄壳山核桃林间劳作 滁州市林业局供图
定远县岱山新村绿意葱茏 滁州市林业局供图
11月2日,安徽省滁州市再获荣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新授予滁州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为滁州建设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力量和信心。
近年来,安徽省滁州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解决基层林业经营缺人手、林业发展缺资金、生态价值实现缺渠道、区域生态合作缺平台等矛盾,形成生态林法治化保护、健康林科学化营造、碳汇林项目化开发、产业林特色化发展、国储林市场化融资等工作路径。
探索合作经营,破解“谁栽谁管”难题
滁州市聚焦村庄绿化小而散的矛盾,以定远县官东村为试点,采取“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栽植薄壳山核桃3万株,实现了村庄美、产业兴。
盘活闲置地。按照自愿原则,村民将闲置地委托村集体统一经营,对过熟飘絮杨树进行改造。两年来,拓宽整修道路12.4公里、清沟修渠7.8公里、维修塘坝3处,整理“四旁”空隙地1300余亩。
种上致富林。该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将分散土地集中经营,农户年均保底收益每亩500元。合作社与一林业企业达成协议,由企业垫付提供良种苗木和技术支持,管护验收合格后,从造林补助中支付种苗款和管护费用。
助力产业兴。全村756户中有600多户加入了合作社。2021—2022年,利用林下套种菊花、艾草、花生等,户均增收2000多元。村庄“四旁”绿化工程,投入300余万元,工资发放达到120多万元,直接带动农户增收。村庄绿化美化,带动了农家乐和乡村旅游发展。
探索市场融资,破解“钱从哪来”难题
滁州市聚焦国有林林分质量不高的矛盾,探索国家储备林“市场+资本+平台”运行模式,撬动资本进山入林,规划建设国储林100万亩,已完成林权划转 59万亩,银行授信24.54亿元。
启动市场运营。出台《创新市属国有林场经营机制推进新阶段林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组建了以政府性资产、金融资产和其他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林业发展投融资平台。累计注资超30亿元,成立市林投公司等各级投融资平台11个,国储林一期建设面积约45万亩。
畅通融资渠道。将国有林场林权和其他经营性资产变更登记或划转到投融资平台,通过评估将资源、资产变资本,以信用担保+林权抵押增信贷款模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进山入林。完成59万亩林权划转,累计获银行授信24.54亿元,目前已建成4.37万亩,已完成投资2.08亿元。
搭建项目平台。依托国储林,实施林业产业提升行动,谋划打造滁州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建设皖东特色经济林产业集群。采取“国有林场+林企”方式,扶持10家林企参与国储林建设。开展林业“双招双引”,签约项目13个,总投资额35.5亿元。
探索融合发展,破解“价值实现”难题
滁州市以林长制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建设,探索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功发放全省首单碳票生态贷,探索林地“优先股”,设立全省首家镇级森林银行,建成薄壳山核桃优势产业集群。
做活碳汇林。实施碳汇森林行动,申报了2个安徽省林业碳汇自筹科技攻关项目,建设“一村万树”公益碳汇林基地26个,栽植和抚育林木36万株,构建优质森林碳库。制定《滁州市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聘请专业机构,对试点林开展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创新林业碳汇绿色金融,颁发林业碳票共计3.1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发放全省首单“碳票生态贷”100万元,贷款利率降幅最高可达80个BP。
激活集体林。发挥政策奖补“四两拨千斤”作用,加快推进集体林权“三权分置”和“三变”改革,创新“森林银行”“净林地”招商等模式,建立精深加工基地、发展生态旅游等服务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累计流转林地53.64万亩、融资贷款11亿余元,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2783个,创建国家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41家,省、市级现代林业示范区43家。
发展产业林。探索建立江淮分水岭地区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机制,以全椒县为试点,创新打造全椒县薄壳山核桃优势产业集群,发展面积8万亩,建成国家级山核桃工程技术中心示范基地7个,建设高标准示范园1.8万亩、薄壳山核桃特色村庄20个,获得“中国碧根果之都”称号,注册“全椒碧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依托薄壳山核桃研究所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薄壳山核桃良种繁育基地2000亩。
探索联建共治,破解“协同协作”难题
滁州市发挥林长制制度优势,构建区域协同、部门协作、上下协调的工作机制,合力建设美丽林业,生态廊道建设、湿地保护、森林防火等均取得显著成效。
强化区域协同。积极融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与南京市签订了长三角一体化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战略合作协议。以建设美丽长江经济带生态廊道为重点,共建滁河风光带17公里,池杉湖湿地公园成为跨省合作湿地保护典范。开展毗邻地区森林防火联防合作;建立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信息通报和定期会商制度。
强化部门协作。建立“林长+”部门协作机制,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作为,合力服务保障林业保护发展。市委组织部牵头为林业部门增机构、加编制、配干部,落实林业执法编制10个。市委政法委牵头协调公检法等部门开展林区巡林检查专项行动。市委宣传部协调森林防火宣传。财政、交通运输等部门落实资金2.41亿元,建设林区道路262.8公里。
强化上下协调。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纵向贯通协调机制,做到市级统筹协调、县级组织实施、乡村具体落实。优选12个市级改革创新示范点,带动全域示范区建设。天长市探索杨絮综合治理,10个试点村更新杨树30万株。来安县鲶塘村社企联建发展精品苗木1.5万亩。琅琊区建设“一核两带” 城区湿地公园130公顷。
林草兴则生态兴。滁州市通过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促使全市林业发展环境得到优化,森林质量得到提升,林业生态得到改善,林业活力得到激发。未来,滁州市将立足新形势、新任务、新变化,继续在制度创新、协同保护和提质增效上先行,高水平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为美丽中国建设赋能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