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探索

实践探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践探索 >> 正文

奋力绘就和谐生态画卷​‍

文章来源:山西日报     发布日期:2023-01-08    点击:

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省两会特别报道

奋力绘就和谐生态画卷

记者:张丽媛 范珍 发布时间:202318

图为永和县沿黄三北防护林工程。本报通讯员摄

  不平凡的2022年落下帷幕。一年来,我省紧扣“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目标,以“两山七河一流域”为重点,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全生态”治理,统筹“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化推进,把握减污降碳总要求,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全方位筑牢生态屏障,生机勃发、绿意盎然、和谐共生的三晋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治理 让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举目苍穹,是醉人的“三晋蓝”;俯瞰大地,是怡人的“生态绿”;远眺河湖,是迷人的“自然碧”。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扮靓着三晋大地。2022年,我省坚持“增绿、提质、防灾、创新”四位一体,以林长制为牵引,以科学绿化为遵循,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进黄河流域北部生态修复区、黄河流域中部生态治理区、汾河上游“华北水塔”生态重建区、太行山北段生态建设区和太行山中段生态恢复区建设,生态修复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形成厚实舒美的绿色屏障。

  国土绿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2022年,我省印发《关于开展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制定《山西省造林种草管理办法(试行)》,并在全国首家由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山西省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指导方案》等,进一步细化了实施举措,提升了全省科学绿化管理水平。全省以推进国家“双重”工程和省级重点工程为前提,科学实施营造林550.99万亩,超额完成500万亩年度目标任务,人工造林339.2万亩,位居全国第一;沿黄19县实现基本绿化。紧扣“精准提升林草资源质量”总要求,实施森林抚育115.03万亩,完成人工种草和草地改良30万亩,保护修复湿地24.5公顷。统筹城乡绿化美化,完成义务植树7000万株,建设森林乡村502个。印发《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提升城镇园林绿化水平的意见》加快城市公园分级分类体系建设,进一步拓展绿色发展空间。

  水生态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2022年,我省以小流域为单元,持续推进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强化重要河湖水域岸线生态空间管控,统筹推进“五水综改”,实施“七河”“五湖”生态保护修复,建设河湖生态廊道,不断完善水治理体系,提升水治理能力,形成全省河湖生态网。2022年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86.0%;汾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为57.1%,稳定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运城市通过建设人工湿地、护岸工程、生态廊道、防护林等系统工程,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不断提升。

  一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将生态保护修复与资源节约集约相衔接,协同推动减污降碳,持续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力度,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创新露天煤矿准入、临时用地还地等长效机制,制定全省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指标,150座矿山达绿色矿山标准,位居全国前列。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49,同比下降2.4%PM2.538ug/m³,同比下降2.6%

保护 让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看,这张是引颈长鸣的,这张是展翅起舞的。很灵动吧!”洪洞县市民张春雁向朋友展示自己在湿地公园拍摄到的白天鹅。随着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冬日来洪洞县汾河国家湿地公园越冬的候鸟越来越多。这些在水中游弋嬉戏的“白色精灵”早已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摄影爱好者驻足观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我省以生态省建设为抓手,探寻适合自身特点的机制,按照“保护发展并重,坚守生态底线”原则,综合施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3.41万平方公里,实施依法保护、系统保护、重点保护,着力筑牢生态保护根基。

  建立硬指标,强化刚性约束。从印发实施《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到出台《山西省“十四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10个配套政策文件;从编制水安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10个专项规划到11个市的黄河区域规划全部出台,目前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N+X”规划政策体系基本形成。颁布出台《山西省禁牧轮牧休牧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法规举措,稳固了全省林草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印发“十四五”各市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各市用水效率控制指标,明确2025年全省及各市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控制指标,使全省供水结构不断优化。

  一年间,我省持续推进“三长”制实现山水“长治”,3.38万名林长、17675名河湖长覆盖全省所有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林长+”“河湖长+”的模式形成强大保护合力。在第一号省级林长令的推动下,2022年成为林草火灾发生次数最少、资源受害率最低、12小时扑灭率最高的年份。持续完善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激发生态保护活力,全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建设,太行(中条山)国家公园纳入国家布局规划,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强化监督专项行动,提升生态保护成效。88%的野生动物种群和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护,华北豹数量明显增加,成全国最多的省份。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为有效保护和涵养城市地下水资源,我省多措并举打击非法取水行为,着力推进超采区机井封填工作。监测数据显示,“三晋名泉”晋祠泉泉口水位逐年回升。截至目前,地下水水位距泉口1.05米,较2008年历史最大埋深27.76米上升26.71米。

发展 让生产空间绿色高效

  12月正值岢岚县沙棘采摘季。宋家沟沙棘产业园周边的农户拿着专业剪刀,穿行于沙棘林间。“在家门口摘沙棘,一天大概有三四百块钱的收入,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村民李富贵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们每日从农户手中收购10吨左右的沙棘果。通过现有的12条生产线,制成自主研发的沙棘全果原浆、沙棘复方口服液、沙棘凝胶糖果等50余种系列产品,产能可达3亿元-5亿元。”山西宋家沟功能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艳锋说。

  岢岚县将沙棘产业纳入全县产业总体规划,聚力规模种植、生产加工、品牌研发等方面,旨在将沙棘产业打造成改善生态环境、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强县富民的支柱型产业。2022年,该县入选山西省沙棘全产业链重点建设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我省积极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模式,多渠道创造生态产品,坚持将木本植物药材产业发展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继续推进善融商务平台山西林特产品馆建设,2022年交易额位列全国第二。深度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林草生态惠民项目带动30多万脱贫人口增收6.13亿元,林业生态扶贫PPP项目兑付农户资金7.81亿元。

  发展“含绿量”和生态“含金量”同步提升。我省启动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打造森林体验基地、养生基地等。组织稷山板枣节、柳林红枣节、芮城花椒节等经济林节庆活动,举办首届山西省森林旅游节,推动森林康养、自然教育和森林体验等项目落地,着力提高林草旅游品牌效应。“环境好了,越来越多的游人来到我们村。现在仅鱼塘和果林收入就比以前种地翻了好几倍!”静乐县丰润镇庆鲁沟村村民王选清高兴地说。

  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探索路径。我省持续探索形成资源型省份全省域森林碳汇开发机制,充分释放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有序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举办2022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碳汇和绿色金融”分论坛,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发展集聚,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新的一年,我省将按照党的二十大擘画的“蓝图”精准施工,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和路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构建起拱卫黄河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继续以绿为底、着墨生态,全力绘就向美而行的绿水青山新画卷!

受益群众说

  看着远处林间在雪地上啄食嬉戏的红腹锦鸡,翼城县伟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侯东升感触颇深:“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我们有着独特的生态和环境优势。这几年,公司发展起150多个大棚,带动了500多名村民增收600多万元!现在我们正着力研发历山野生菌驯化品种和见效快的林下食用菌种植技术,已试种成功赤松茸、黑衣云芝、椴木黑木耳等品种。目前公司与中条山林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开发林下食用菌仿野生种植,再结合电商平台推出系列产品!”

  太原市亲贤社区骑行队队员杨威说:“以前我们骑行队组织活动,一般都是去万亩生态园、清徐这些地方,在公路上骑行枯燥乏味,尾气也多,汾河河道都是乱石滩。如今,汾河经过治理后,水清、岸绿、风光美,尤其是太原市滨河自行车道的开放,在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还给我们喜爱骑行运动的人提供了一个好去处。如今,一边呼吸着新鲜空气,一边欣赏沿途的美丽风景,骑行在汾河岸边简直就是一种享受,这样的条件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种树建廊道、护鸟治污染。这些年的生态治理让我们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村后的荒山变成绿岭,村前的臭水滩变成清水湖,来过冬的大天鹅也从原来的几十只增加到现在的上万只。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来我们这里拍照打卡,也让村民们有了新的增收渠道。大家在门前出售无公害农产品,在自家院里办起农家乐,几乎家家都吃上了生态饭。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我们三湾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平陆县张村镇三湾村党支部书记文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