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韶关:做好“护绿”文章 强化生态保护
发布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7日
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实现山清水秀环境美、生态宜居百姓富,是高质量发展绕不开的议题。
广东省韶关市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引领,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认真做好“护绿”文章,强化生态保护,让绿树成荫、绿水长流。
推动系统护绿 多维立体提升“生态颜值”
满目苍翠千重绿,千山一碧入画来。74.52%的森林覆盖率,1.04亿立方米的森林蓄积量,韶关“生态颜值”长期在省内力压群芳。
多年来,韶关通过高位谋划,搭建多维立体护绿网,不断提升自身“生态颜值”。通过以南岭国家公园、丹霞山国家公园创建为牵引,韶关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因地制宜规划全市林分优化空间布局,通过绘制全市森林资料精准提升“一张图”,分步骤、分区域、分措施精准实施林分改造,推广选用乡土树种、珍贵树种混交造林,严格规范作业设计,有力保证了更新造林造一片、成一片、美一片。
“我们组建了市级技术专家团队,负责国土绿化试点技术指导和政策咨询,确保项目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和技术规范。”韶关市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科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韶关更加注重运用地理信息、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强化实时分析、动态监测、预测预警等功能,提升林地监督管理智能化水平。
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近期在北京召开山水工程推进会,公布了山水工程全国首批15个优秀典型案例,南雄市红砂岭综合治理项目成功入选,为全省唯一入选项目。这是韶关大力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又一亮眼成果。
2018年以来,韶关深入贯彻“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生态修复理念,聚焦“两江一公园”治理,守住韶关一脉青山一泓碧水。凡口铅锌矿矿山综合生态修复工程、大宝山新山片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南雄市梅关古驿道重点线路生态修复项目荣获“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韶关市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石漠化区域综合治理项目获得生态修复效果奖,南雄市稀土矿区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项目荣获“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提名”,加上此次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可谓成功打造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韶关样板”。
推动制度护绿 严格监管涵养“生态气质”
自然生长,诗意栖居。自古优秀的自然生态,涵养着韶关的诗意气质。诞生了诸如“曲江山水闻来久,恐不知名访倍难。”“暂欲系船韶石下,上宾虞舜整冠裾。”“烟描水写老秋容,岭外秋容也自浓。”等名篇佳句。
为了守护好这一方意蕴,韶关持续推动制度护绿,全面落实林长制河长制,建立健全林长巡林、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等制度,“一树一档”抓好古树名木保护,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和林地生态红线管控,全面做好森林防灭火工作。
西京古道,古楠林立,绿意盎然;孔江国家湿地公园,碧波荡漾,草木繁茂。十一期间,韶关市各自然景区迎来上万游人,但未发生一起山火,这里除了有各景区工作人员的有效监管外,更离不开全市5468名各级林长深入林区一线“护绿”抓防火。
韶关高效衔接森林管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出台检察机关服务保障绿美韶关生态建设、助推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的十九条意见,全力推行“刑事惩治+公益诉讼+生态赔偿”生态检察模式。实施“林长+警长+检察长”联合巡防管护制度,出台《韶关市涉林违法案件查处协作办法》,实行常态化联勤协作机制、案件线索移送机制、联合督办机制,有效实现林区管护与执法司法信息共享、联合管护。
值得一提的还有,韶关市统筹森林资源与河湖管护,推行“林长+河长”就近连带划分责任河段和责任林区,实行河长、林长联合巡河、巡林、执法检查工作机制,一体化高效保护森林资源、治理河湖。创新森林管护宣教形式,积极开展“检察青年护古树,守住绿色‘活文物’”、林长制“五进”活动,打造仁化县石塘上中坌公益林“林长+检察长”生态修复示范基地,形成保护发展林业资源强大合力。
“我们建立了集森林资源管护、科学决策、责任制考核、政务服务于一体的高效、共享、智能的‘智慧林长’综合管理平台,完善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数据库,推动全市林业信息化系统互通、数据互通,实现‘智慧化’‘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的‘一网通管’。”韶关市林长办专班人员介绍,韶关正依托“智慧林长”管理平台,发挥林长、监管员、生态护林护线员“一长两员”的积极作用,畅通问题反映渠道,建立激励性监督举报机制,全面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森林资源、爱护生态的良好氛围。
一系列创新举措的有效实施,助力韶关市在2022年全省林长制考核中取得优秀等次,在全省各地市排名第三。
今年,韶关市继续推动“林长制”深入实施。1至10月,全市各级林长巡林11.26万次,巡林里程共计36.25万公里,市县两级林长解决重点难点问题154个。
严格的监管制度和有效的落实,让“梅岭寒烟藏翡翠”这样唯美悠然的诗情画意得以常驻韶关。
推动全民护绿 文明风尚守护“生态本质”
狠抓外部约束可涵养气质,但要守住本质还需培养内生动力。
今年3月12日是我国第45个植树节。阳春三月,春和景明,市四套班子领导带头上山播绿,有效带动地方企业、杰出乡贤、海外侨胞、创业青年、社会团体、本土网红、志愿者等社会力量,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拆违补绿、生态增绿,实现应绿尽绿,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着力构建“林城相依、林人相融”的高品质城乡绿美生态环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绿美韶关生态建设新格局。
今年以来,韶关全面深入开展“我为绿美韶关添新绿”认种认捐活动,结合新春植树、世界森林日、妇女节等节点,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植树活动300多场,以特色乡土树种为主,种植楠木、香樟、红椎、乐昌含笑等高大乔木“风水树”,兼种杨梅、枇杷、李树、桃树等经济价值高的“摇钱树”,搭配黄花风铃木、红枫、山乌桕等观花赏叶树种,吸引超2.8万人次参与,植树30万株,累计捐款近300万元。
过去,即便有时间、有意愿参与义务植树,但去哪里植树的问题一直令不少公众困惑。针对这一现象,韶关积极开拓线上、线下植树渠道,先后打造省级“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1个、县级“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10个,建设“市县镇”三级义务植树点共105个。用“触手可及”的劳动尽责、捐资尽责方式极大提升公众参与义务植树的便利性,公众参与更广泛、便捷,成效愈加凸显。
接下来,韶关市林业局还将联合全市相关单位(部门),结合地方特色、认种认捐认养对象、挂点市直单位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等实际,计划每年组织开展新春植树、义务植树、添绿植树等活动,实施认养一棵古树、认捐一片树林、认种一行绿树等行动,实现义务植树年折算500万株以上,义务植树尽责率保持在90%左右。力争到2027年,累计新建“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50个,营造主题林100片,让全民支持、全民参与、全民奉献义务植树成为风尚,营造共建绿美韶关、共享生态福祉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