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联防联治 共建美丽家园
发布者:河北日报 发布时间:2024年3月9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贺泓:
以能源转型与工业流程再造实现协同降碳减污
记者 范俊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来,三地人民享受到越来越多的蓝天。截至2023年底,三地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为六成左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贺泓认为,京津冀大气治理已经进入“深水区”,要着眼长远、久久为功,通过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与工业流程再造,协同促进降碳减污,从根本上实现空气质量提升。
工业源和移动源的排放,仍然是京津冀地区空气中PM2.5的主要来源。“工业上实现超低排放,最终要靠全面的技术创新与工艺革新来实现。”贺泓代表以钢铁行业为例,建议推动炼钢工艺从长流程向短流程转变,“以往是从矿石原料开始,历经多个流程,最终成为钢材。采用短流程工艺后,则是以废钢为原料,可以大大降低前端的排放。同时,冶炼中可以使用清洁能源逐步替代煤和焦炭。”
交通运输在北京与天津PM2.5的本地排放中占了很大比例。在贺泓代表看来,虽然当前已经全面实施了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未来可能会进一步实施更加严格的国七标准,但近零排放不等于零排放。“以我们国家如此大的体量,就算是较低的排放强度,总量也将是非常庞大的。而且,在用车的更新换代也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
贺泓代表建议,强化京津冀三地协同,通过技术创新助推能源转型,持续降低交通运输领域的排放量。“在推进城市公共服务车辆和私家车电动化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柴油机热效率,结合机内和机外技术同时降低二氧化碳和污染物的排放;中长期目标是开发碳中和燃料绿色合成和利用技术,如生物质制备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技术、使用绿氢和二氧化碳合成甲醇技术等,实现动力内燃机传统化石燃料部分乃至完全替代;中远期目标则是最终实现新动力源对内燃机的演替,如氢燃料电池技术等,应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完善政策推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贺泓代表注意到,过去几年,京津冀三地以统一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协同治污等为突破口,推动联防联控,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他认为,应把生态协同放在整个协同大局中整体考量,进一步完善协同体制机制,发挥北京作为“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三地协同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向绿色、高质量转型,以此带动区域整体发展提升,为“双碳”目标的实现、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提供持久的推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天津市委会秘书长周潮洪:
做好京津冀三地防洪协同工作
记者 张雯婧
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天津市委会秘书长周潮洪,曾经从事水利工作30年,一直十分关注城市防洪。2023年夏天,华北地区极端降雨,引发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这场洪水,也牵动着京津冀三地人民的心。“此次降雨的特点是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覆盖了整个海河流域,重点在京津冀三地。天津不仅要下泄本地降雨形成的涝水,更重要的是要排泄上游河北、北京的来水,防汛形势非常严峻。”周潮洪代表说。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三地及海河流域的其他省市共同坚守一线,日夜奋战,形成了京津冀协同、央地协同、军地协同、条块协同共战洪水的生动局面,也最大程度减少了洪水灾害的影响和损失。“正是因为有了海河上下游的联动,以及统一调度指挥、各地紧密配合,才有了最后的胜利。”周潮洪代表说。
统一部署,统一指挥调度,京津冀密切配合,在周潮洪代表看来,这些充分体现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天津水务部门密切与水利部海委、北京、河北沟通调度措施,逐河系滚动做好洪水预报,持续对洪水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判,为防洪决策提供支撑。市防办统一集中调配应急资源,连夜从唐山、保定调运水泥6000余吨,支援大清河堤防加固,并调用各类抢险救援物资。”周潮洪代表说。
“洪水过后,天津昼夜强排加速退水,及时抢修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为群众回迁和工农业生产恢复创造条件。当前,京津冀三地的乡亲们携手重建美好家园,广大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团结奋斗,大家也将一道迎来幸福的美好生活。”周潮洪代表说。
今年全国两会,周潮洪代表带来了做好京津冀三地防洪协同工作的建议。她表示,首先京津冀三地应科学制定全流域的防洪规划。“因为海河流域较容易发生整个流域的大洪水,这就需要多个省市共同配合。所以在规划上应高站位,把整个流域的防洪规划做好。”周潮洪代表说。同时她表示,由于京津冀三地水系相通,建议对河道、蓄滞洪区有一个上下游共同治理的统一标准。此外,周潮洪代表建议,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应做好京津冀三地防洪有关信息的共享。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北省委专职副主委范社岭:
将京津冀打造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记者 贾楠
十年治理,“看见”美丽宜居京津冀。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北省委专职副主委范社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十年来,三地构建协同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绿色发展,空气质量逐年向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三地百姓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但从长远和整体发展看,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压力依然较大,水生态问题仍未根本解决,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还不稳固。”范社岭委员表示,推动京津冀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就要进一步完善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深入推进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做好生态文明一体化大文章,将京津冀打造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生态文明一体化专项规划。范社岭委员建议,研究制定京津冀区域生态文明一体化专项规划,以资源环境承载和碳达峰为约束,规划确定区域产业结构、产能规模、产业布局、能耗总量、能源结构、水资源分配等。借鉴“无废城市”建设经验,探索“无废区域”建设,推进三地生态一体化治理。
以“双碳”为目标谋划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范社岭委员表示,要持之以恒执行严格的管控制度,推动绿色发展、减少排放,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制度保障、法律保障、行动保障。提高森林、湿地、草原的生态质量,在摸清京津冀碳排放整体强度的基础上,统筹生态空间布局,提升环境韧性和生态碳汇能力。同时,鼓励在沙漠、荒山及沙化退化盐碱化草原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减少水资源流失,助力缺水地带的植被恢复。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文相通,要在全区域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在范社岭委员看来,三地要一体化统筹考虑水质、土质、空气质量、森林覆盖率、动物生存繁殖迁徙、植物多样性等自然因素,用系统化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证完整的生态链和食物链,制定规划、补足短板,带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
“京津冀要强化共建共管共享,提升治理质效。”范社岭委员建议,三地充分利用河道及高速公路等空间,布局风光新能源,建成蓝绿交织的森林生态廊道,形成一体化生态共建格局。厘清三地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完善跨地区联防联控治理体系,建立统一的执法标准,实施生态环境治理联合立法和协同执法,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模式,完善有害生物防治、环境监测以及森林火灾等应急预警机制。强化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机构建设,推动完善跨界联合执法、交叉执法机制,强化联合执法检查,织密跨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一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