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探索

实践探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践探索 >> 正文

陕西坚决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发布日期:2024-05-23    点击:

严监管 重保护 推创建 促协同


陕西坚决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记者:肖颖                  发布时间:2024年5月23日


“一座秦岭山,半部中国史”。横亘在中华大地上的巍峨秦岭塑造了关中平原这片沃土,为农耕生产提供条件,让中华文明在此诞生。多样的秦岭,大山珍奇荟萃,是国家绿肺,是中央水塔,也是动植物王国,起伏的林海在天地间自由呼吸,“秦岭四宝”在山林间游玩嬉戏,是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23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主持中国—中亚峰会前夕,专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健全秦岭常态化长效化保护体制机制,完善监管体系,搞好动态排查整治,守护好我国中央水塔。

陕西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始终把秦岭生态保护作为“国之大者”,坚决扛起政治责任,成立保护机构、健全保护机制、完善保护措施,形成条块结合、纵横联动、齐抓共管的秦岭保护工作大格局,推动秦岭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2023年,秦岭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QI)为82.20,生态质量属于“一类”。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厉法治保护秦岭

近年来,秦岭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的大趋势。保护秦岭生态环境,最根本的要靠最严格制度最严厉法治,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每年召开秦岭保护会议,专题研究秦岭保护工作。出台我国首部为一座山脉综合保护的地方性法规——《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形成了“海拔+区域+生态廊道”的最严格的山系生态保护模式。陕西秦岭区域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115处(国家公园1处,自然保护区32处,风景名胜区14处,地质公园7处,森林公园49处,湿地公园12处),划定陕西秦岭区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2.66万平方公里,占陕西秦岭区域总面积的45.24%,占陕西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54.34%。

陕西省委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省政府印发《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行动方案》《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严格环境准入”“严格按照秦岭国土空间规划和总体规划要求进行管控”“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重点保护区禁止进行房地产开发,禁止新建水电站”……每一个规划、每一份文件,无不是“严”字当头,令行禁止。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贯彻执行法规制度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为此,陕西省人大定期开展执法检查,统筹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落实,省政协定期开展秦岭保护专题调研,协同推动秦岭保护。省委、省政府持续不断推进违建别墅整治后生态修复治理,下大力气开展秦岭突出生态问题整治,先后完成438座小水电的拆除、退出、整改任务,完成169个矿业权的退出和生态修复。坚持每年定期开展多部门联合交叉执法检查,全面推动乱搭乱建、乱砍乱伐、乱采乱挖、乱排乱放、乱捕乱猎等“五乱”问题整治。连续7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检查,秦岭地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完成率达99.7%。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近年来,秦岭区域53个国控、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均保持在Ⅱ类以上,汉丹江出境断面水质长期稳定在Ⅱ类,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秦岭陕西段生态质量优良等级面积达99.3%。

构建秦岭生态状况综合监管体系

2017年起,陕西省生态环境厅每年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等6部门组织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检查。通过推送问题线索、开展实地核查、省级联合检查等方式,督促涉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问题彻底整改。

为提升陕西省的生态状况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强对秦岭生态环境的监管,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依托省环科院开展了秦岭生态环境监管与修复治理示范项目,研发秦岭生态状况综合监管系统(以下简称监管系统)。

据介绍,监管系统的线上开发内容包括移动核查管理子系统和移动核查实地核查子系统两部分。管理子系统用于为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之间开展监管业务协同提供技术支撑,主要实现监管任务的传达、审核、管理,以及监管数据的传输交换等功能。实地核查子系统用于地方人员对疑似人类活动图斑实地核查,包括接收核查任务,采集图斑的形状、描述信息、照片等信息,回传核查成果等功能。

目前,监管系统已具备上线的条件。未来,生态环境部门将通过监管系统主动发现生态破坏问题,推进问题整改。

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秦岭作为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陕西省扎实推进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修复秦岭生态系统、保护濒危动植物。发布实施《陕西省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和《陕西省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规划》。省生态环境厅布设生态质量监测样地,构建秦岭区域生态质量监测网络。联合中科院西安分院申报建立国家秦岭生态质量监测综合站,已获批准。每年开展“5·22”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宣传活动。经过多年努力,秦岭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恢复性增长。

曾消失近百年的陕西羽叶报春,于2016年在陕西洋县被发现,并开启人工繁育实验,如今,人工繁育的陕西羽叶报春回归野外,在其原产区秦岭南坡继续生存繁衍。

2020年的春天,秦岭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在太平国家森林公园,一群欣赏紫荆花海的游客,竟有幸看到了秦岭特有的珍稀鱼类细鳞鲑在太平河溪水中恣意畅游。细鳞鲑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它是秦岭特有的珍稀物种,俗称“五色鱼”“桃花鱼”。过去在户外基本看不见,这两年随着水质越来越好,细鳞鲑越来越多地被人们看见。

2022年,西北大学和太平国家森林公园的科研人员在对陕西秦岭生物多样性进行野外调查时,发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荞麦叶大百合的一个野生居群,这是在陕西秦岭首次发现野生荞麦叶大百合。

如今,秦岭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109只增加到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时的345只,增幅、密度、DNA调查获取率均为全国第一。朱鹮种群从1981年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目前全世界1.1万余只,被国际鸟类保护联盟誉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秦岭还有金丝猴5900余只,羚牛种群也突破5000只。秦岭红豆杉、独叶草、华山新麦草、秦岭石蝴蝶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野生蕙兰种群分布扩大到秦岭北麓。这一组组数据背后是陕西省生态质量稳中向好的态势,也是陕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成果的生动体现。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

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是落实党中央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推进美丽陕西实践的重要抓手。近年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新时代十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四个重大转变”的重要标志,为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近年来,陕西把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作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印发实施《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和《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组建专家库,深化对创建地区工作指导,严把规划、审核、监管“三个关口”,形成规划先行、标准引领、达标创建、动态管理的创建模式。将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纳入生态保护纵向综合补偿,对命名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每年予以资金补偿。创建地区在绿色发展水平、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繁荣生态文化、培育生态生活等方面走在前、作表率,不仅生态环境颜值高,而且绿色发展有内涵,真正实现了产业兴、生态美、农民富。截至2023年年底,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已命名两批17个县(区)为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秦岭区域12个县(区)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7个县获“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积极推动区域协同合作

秦岭地跨青、甘、陕、豫、鄂、川、渝六省一市,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纵深。要保护好秦岭这座中华祖脉,进一步推动大秦岭的保护和发展,推动秦岭生态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势在必行。

2023年年底,在生态环境部指导下,陕西轮值召开了第一届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联席会议,秦岭地区六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签署《加强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备忘录》,启动了秦岭地区生态保护协同合作机制。陕西省生态环境厅配合生态环境部制定了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推动秦岭保护一体化实施、系统化支撑、机制化运行。以硫铁矿污染治理为重点,全面开展汉丹江流域涉金属矿产开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承办全国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整治座谈会,推广陕西省整治工作经验。

一条条举措背后凝聚着秦岭区域六省一市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也承载着对秦岭美好未来的向往。以联席会议为起点,六省一市共下“一盘棋”、共绘“同心圆”,为大秦岭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凝智聚力、履职尽责,共同守护好秦岭的绿水青山。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秦岭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只有进行时、永远在路上。未来,陕西省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秦岭保护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决当好秦岭卫士,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涉秦岭问题整改,继续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和“绿盾”专项行动,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试点工作,强化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不断提升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切实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监管,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模式,努力把秦岭地区打造成美丽中国建设的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