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模式守护蓝天碧水
记者:杨学聪 发布时间:2024年8月17日
“智慧之眼”守护生态持续向好;“新神器”助力生态环境保护提质增效;“一网管全城”按下生态环境保护“快进键”……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迅速发展,“AI+生态环境保护”的创新实践正在北京亦庄蓬勃开展——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持续打造现代化生态环境“智”理体系,使蓝天碧水净土常在。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麋鹿苑内,可见6只鸿雁和2只灰鹤在草地上觅食,另外11只苍鹭正在水边静候觅食。在这里,能第一时间准确辨别出保护区内鸟类种类数量的智慧鸟类监测系统,是名副其实的“鸟口调查员”。人工智能系统的使用,显著提升了鸟类监测效率和识别准确度,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科普宣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以前,鸟类监测大多采用‘人工+观测设备’的方法。不仅人力物力投入很大,对监测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难以保证鸟类监测的准确性、连续性、完整性。”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渊媛告诉记者,有了AI鸟类识别系统这款“秘密武器”,监测人员能更好地了解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情况。
2022年7月,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合作建立了一套基于“音视频智能感知”的AI鸟类识别系统,为鸟类多样性调查和动态监测提供了新方式。2023年初,麋鹿苑首次以人工智能的方式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尾海雕,这也是此地采用“鸟”脸识别后首次监测到珍稀猛禽。这只白尾海雕在麋鹿苑停留近3个月,度过了一个完整的冬季。智慧监测系统的助力,对监测人员摸清鸟类的生活习性有很大帮助。
在亦庄,不仅有盯紧鸟类动向的“智慧的眼”,还有能随时采集大气环境数据的“智能的车”。智能网联汽车是人工智能、信息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汽车领域应用的关键载体。今年1月,全国首批获准上路测试的无人巡逻车开始在北京亦庄多个园区、地铁站点、商业广场等人口密集和重点场所24小时不间断执勤。这也是全国首批移动智能监测大气环境质量的无人车,车身安装了雷达及多参数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传感器,有着“安全守卫者”和“大气污染侦察兵”双重身份。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运行局副局长赵荦荦介绍,无人巡逻车与现有卫星遥感监测、走航监测形成互补,24小时不间断运行,实现了对细颗粒物(PM_2.5)、可吸入颗粒物(PM_10)以及氮氧化物、臭氧等气态污染物共8项参数实时监测,助力精准监控大气环境质量、制定应对措施,实现了生态环境“最后一公里”监管。
要真正开启生态保护的“数智”模式,除了“智慧的眼”“智能的车”,还需要“全管的网”。作为共建共享、集约高效的城市运行综合感知体系,“城市运行大脑”按照“定位治理重点、问题原因诊断、事件处置调度、治理效果评价”的管理思路,纵览空气质量态势,支撑分析污染趋势,实现事件闭环处置。
工作人员只需紧盯“城市运行大脑”的生态环境板块,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监控点总览等一目了然。通过连续自助监测设备、振动传感器等,即可实现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机动车遥测点等密集实时监测,指导企业规范生产、绿色生产。同时,以视频抓取道路有无渣土遗洒、渣土运输是否苫盖、工地是否处于土方作业阶段等,及时做好扬尘管控,实现可靠溯源、精准治污。
此外,自2017年起,北京亦庄还在路口、企业、商圈、公园附近安装了100个小微站。这些不起眼的长方形小盒子,发挥着监测区域PM_2.5、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数值的大作用。接入“城市运行大脑”后,小微站的监测数值情况就转化成100个绿色显著标识,一旦周边空气数值超标,便会显示红色,帮助执法人员及时发现问题、精准执法。
精准、科学施策保证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截至6月30日,北京亦庄PM_2.5累计浓度同比下降9.5%,道路尘负荷同比下降53%,河流断面达标率100%,优良水体比例稳定达到50%。“如今,人工智能的应用,让我们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实现科技治污的精准发力。”赵荦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