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公众保护生态环境内生动力
上海大力推动环境教育基地建设
记者:丁波 杨露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1日
被视为农业废物的稻草、玉米芯,怎样摇身一变就成了培育草菇等菌类的营养土;生产生活的污水,怎么蜕变成了“好水”,用以滋养灌溉;城区拆迁留下的废砖块混凝土,如何成为了亮丽的装修材料……这些神奇的转变,以及背后的原理,在上海市环境教育基地里都能看得到、学得到。
记者近日在探访上海环境教育基地时,从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处了解到,截至目前,上海已授牌39家市级环境教育基地,包括具备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场馆类、自然生态环境场所类、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类,以及具有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科研院所(学校)及企业4个类别,每年吸引近百万人次参观。这些环境教育基地通过环境保护知识的科学普及,不断激发社会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在上海市农科院庄行综合试验站内,记者见证了生态循环的“魔力”。这里的水稻种植田不仅是科研的试验场,更是生态理念的实践地。科研人员通过精心设计和科学管理,实现了农田排水的全过程阻控。他们识别并区分了排水沿程中的关键节点,采取了一系列阻控措施,如田块排水阻控、排水沟渠阻控和入河排口阻控,同时结合功能性植物的种植,达到了“节点拦截—线型削减—面域净化”的全过程生态治理目标。在蔬菜功能区、药食同源展示区、果树功能区等区域,展示了畜牧业固液污废和农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模式,以及湖滨带不同生活型植被的恢复与培育等8类技术研发和31个理论研究实验区块。
上海交通大学生态环境科普基地不仅是一个科普场所,更是一个集教育、科研、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参观中,记者被一块显示屏深深吸引,上面实时显示着洱海的画面。据介绍,这是数字洱海智能监测管理平台,记录了孔海南教授带领团队参与洱海治理的丰硕成果。此外,基地还展示了污水处理装置、鱼菜共生系统、绿植自动滴灌系统等科研成果,让人们对生态环境领域内的最新技术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在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虹桥水质净化厂,记者看到了污水处理的整个过程,先进的处理技术和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了水质的净化。而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屋顶上还建有一个集环保教育、绿化美化和生态示范于一体的多功能花园。
据了解,目前,除了已取得授牌的39家市级环境教育基地外,上海各区也在积极建设一批区级环境教育基地。比如,浦东新区的浦东水务生态环境保护科普教育基地和支付宝空间站,松江区的叶榭獐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项目基地、广富林郊野公园和九科绿洲G60生态之源展示馆,金山区的花开海上生态园和枫泾水质净化有限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