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蘸绿为墨,描绘醉美生态蓝图
发布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日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向世人展现了滁州琅琊山“朝暮”“四时”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千百年来,探访滁州“四时之景不同”者众,皆“乐亦无穷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前不久召开的安徽省滁州市委七届七次全会指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落实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全域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打造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滁州样板”,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建设山水秀美的绿色滁州。
安徽省滁州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不断绘就“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蓝图。2022年,滁州创成国家森林城市;2023年,滁州市林长制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焕发绿水青山新气象
金秋时节,凤阳县花园湖湿地的荷花正在悄悄改变容颜,一朵朵莲蓬挺上水面,淡然、安静、从容。花园湖湿地位于凤阳县、明光市交界处,是板桥河、小溪河等河流入淮必经之处,2023年被确定为省级重要湿地。
“为保护这片湿地,凤阳县可下了不少工夫。”凤阳县林业局林长制工作股股长王桂林介绍,在20世纪90年代,花园湖水清、草绿、鱼肥、鸟欢,很多渔民依靠优越的地理环境,推行拦网、围网、网箱“三网”养殖,总面积超过3万亩。虽然短期内取得显著收益,但由于高密度围网养殖、饲料投放不断加大,导致物种分布失衡、水体污染严重。
2017年,凤阳县委、县政府决定退网还湖,下大力气保护和修复花园湖水域生态环境。如今,花园湖的生态、水质逐渐变好,动植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加。鱼翔浅底、飞鸟栖息、水清岸绿的美景,正在徐徐展开。
花园湖的蜕变,是滁州市焕发绿水青山新气象的一个缩影。
今年,《滁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印发,提出到2035年,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完成,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维护,重点区域生态问题得到解决,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形成,治理体系和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完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高品质的城乡人居环境全面塑成,美丽宜居、安全健康、绿色低碳的“美丽滁州”基本实现。
按照规划,滁州市将构建“一岭、三脉、多廊、多点”生态保护和修复格局。
“一岭”,是江淮分水岭集中连片山体生态保育区,以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区域绿地,发挥生态脊梁和生态屏障作用。“三脉”,是淮河、滁河、池河三条主要水脉,以河湖水系为主体的生态廊道。“多廊”,主要是三级生态廊道,包括已有的清流河、白塔河、来安河、濠河、襄河等生态廊道,以及联系生态屏障江淮分水岭、各条水脉的生态廊道。“多点”,主要是重要山体、湖泊、水库等生态源地为主的生态节点,包括凤阳山、高邮湖、女山湖、花园湖,以及安徽老嘉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安徽滁州白鹭岛森林公园等。
探索林业发展新路径
“南谯区年产麻栎炭用材50万吨、木炭11.5万吨、木醋液5万吨,加上食用菌、林木良种、柞蚕、橡木家具和林下经济,年产值达25.8亿元。”在南谯区麻栎展示馆,区林业局局长梁英俊详细介绍了全区麻栎产业发展现状。南谯区的很多农民,都会把麻栎粉碎加工成菌棒,用来种植香菇。研究数据显示,麻栎菌棒中的食用菌钙和锌元素含量是普通菌棒的3至5倍,出菇量也比普通菌棒多1到2茬。南谯区每年可采伐麻栎60万吨,最大可供年产食用菌棒3亿棒。2021年以来,该区将食用菌产业确立为“一县一业”特色主导产业,2023年南谯区食用菌产量达1.6万吨,产值突破2亿元。
和南谯区一样,每个县(市、区)都有自己的优势产业。明光市三界镇,镇党委书记赵长河介绍,明光市在林业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走在安徽省乃至全国前列。赵长河的底气,源于科技企业创造性地将生物质燃料制造、生物质活性炭材料制造和生物质气化热电联产有机结合,可以实现“零碳”生产。根据公司发展规划,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5亿元,纳税300万元以上,提供160多个就业岗位。
来安县半塔镇,薄壳山核桃开辟了农民致富的“新赛道”。2019年,一家企业在此流转土地7000亩,全部种植薄壳山核桃。当地农民除了赚取租金外,还可以在公司务工拿工资。
定远县永康镇,县林业局森林资源股负责人陆学善用“梅木传情”介绍当地特色产业。依托香梅山苗木种植合作社数千亩梅花,永康镇大力发展“美丽经济”,以梅花为主题的系列游赏活动已连续举办两届。
滁州市立足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培育林生态、发展林产业、优化林环境,加快推动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建设,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全市依托全椒薄壳山核桃、南谯麻栎国家级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推动林业经济全产业链发展。聚力发展林菌、林药等林下经济,精准实施“双招双引”“培大育强”工程。统筹推进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等新业态发展,重点打造皇甫山全国自然教育基地,以点带面推动全域林旅产业提质升级。
谱写林业改革新篇章
在滁州市林业局,广大干部职工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把“问题清单”变成“惠民清单”。全市林业系统始终坚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在推深做实林长制工作中,今年,市级总林长多次深入自然保护地和林区巡林督导,推进绿化江淮行动、深化集体林改、森林防火网格化建设等工作。
滁州市将湿地保护纳入林长责任制,明确湿地责任林长2072名,开展湿地保护“五个一”专项行动。同时,持续推进林长制改革示范区7个省级和13个市级创新点建设,探索建立乡土树种培育机制、经济林产业集群发展机制、乡村林业经济发展新模式等。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与江苏省扬州市、淮安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森林资源共保。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市林业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公管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工作的通知》,强化指导监管、权益保护和纠纷调处。加快经营主体培育,全市林业合作社、家庭和村集体林场等经营主体857个,新增流转面积3.55万亩。探索“国有林场+集体林”经营模式,提升集体林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探索“村集体+企业”“林企+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盘活集体林地等。
此外,滁州市还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做优“碳库”,实施碳汇森林行动,通过矿山复绿、廊道添绿、四旁补绿等扩绿降碳活动,打造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构建优质森林碳库。做活“碳票”,赋予林业碳票交易、质押、兑现、抵消等权能。做实“碳汇”,制定申报两个地方性标准,建立不同树种的碳汇计量模型,开展碳汇计量监测研究,创新林业碳汇绿色金融,发放安徽省首单“碳票生态贷”100万元。
“绿色家底”越厚实,发展质量就越高,后劲也就越足。
滁州市将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全面推动林业发展从数量扩展向质量提升、效益增长的转变,为林长履职、林地增产、林企增效、林农增收提供强有力支撑。滁州市坚决把好山好水保护好,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山水秀美的绿色滁州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