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湖州是矿业大市,矿业一度是支柱产业。但矿山过度开采造成山体破坏等地质灾害,生态问题突出,社会反应强烈。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湖州安吉余村调研考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2005年10月,湖州坚持以“两山”理念为指导,在全国率先开展绿色矿山建设。以原国土资源部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全国绿色矿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和抓手,组织实施“千矿整治、百矿示范”、“四边三化”和“三年攻坚清零”专项行动,系统开展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通过废弃矿山治理和修复,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得到高效充分利用,实现了生态、土地、安全的目标。如今,湖州已成为全国重塑绿水青山的样板地、模范生。而这背后,就有浙江省核工业二六二大队的身影。这个队在积极践行样板与模范、展现责任与担当,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服务地方政府和家乡社会,以行动默默守护这里的绿水青山,以技术支撑和服务助力这片土地在生机盎然中收获金山银山,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01以技术优势修复矿山生态
湖州是长三角地区建筑石料主要供应地,又是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在绿色矿山、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领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更是在绿色矿山建设领域创造了引领全国的“湖州模式”。
2017年9月25日,由中宣部、国家发改委、中央军委政治部、北京市委联合主办的 “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由浙江省核工业二六二大队施工的湖州市仁皇山废弃矿山治理项目作为矿山生态建设的样板工程收录于第六展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迈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阶段”第四单元。
仁皇山废弃矿区位于湖州市西北核心区域,未治理前,矿区岩石以强烈破碎的碎屑岩类为主,边坡附近经常有岩块及夹砂土崩塌、滑落现象,土地无法利用,水土流失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2003年,湖州市人民政府和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启动了浙江省第一个“百矿示范、千矿整治”项目---湖州市仁皇山废弃矿山治理项目。浙江省核工业二六二大队在施工中,首创性提出以“控制爆破加机械台阶式削坡卸荷+缓倾角护坡、地形修整、截排水系统建设,本地灌木种厚层基材挂网喷播的综合生态修复”解决方案,彻底消除了矿区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周边 “脏、乱、差”视觉环境得到彻底的修复,宕底闲置的废弃矿地得到了综合开发利用。经过治理,昔日乱石成堆的废弃矿坑不见了,这座治理面积高达16万平方米的废弃矿区,已经变成了层次明显的矿山公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已经成为湖州市旅游的一张名片。
以此为契机,大队开启了以技术优势向矿山生态修复产业进军之路。
2005年,大队编制了《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石矿废弃矿山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该方案是为生态治理的乡村典范——余村量身定制的废弃矿山治理解决方案,旨在助力安吉余村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工业村向“宜学宜居宜旅”的美丽乡村转变。近期,“安吉县余村涉矿生态文明探索”入选“浙江省自然资源系统践行‘两山’理念典型案例”。
起草制定了全国首个绿色矿山地方标准,编制完成湖州市近80%的绿色矿山建设方案。队属久核环境有限公司也因此获得“全国绿色矿山建设突出贡献奖”。主持编写了全省百矿示范、千矿整治项目综合设计方案30余项,主持编写了全省首个矿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德清县砂村集中开采区矿地综合利用项目),参与全省废弃矿山治理(2018-2020)、湖州废弃矿山综合治理(2017-2019)两大专项行动。
近年来,该队承接的湖州市堂子山废弃矿山治理工程项目(总治理面积高达25.5万平方米),被规划为永久性绿化用地,并建成浙江最美的“生态驾校”;长兴陈湾废弃石矿治理工程引来总投资200亿元的省级重大产业项目——“太湖龙之梦主题乐园”项目;湖州市杨家埠街道西塞山废弃矿区复垦项目、湖州市武警四团废弃矿山边坡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洞子门废弃矿区土地治理工程等代表性项目,对废弃矿地复垦治理后,新增可利用土地面积非常可观。
02以技术优势守护一方安宁
我国山地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65%,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隐患多、分布广、防范难度大,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原国土资源部2016年12月公布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显示,我国还存在17大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其中包括浙闽赣丘陵山地群发性滑坡重点防治区。湖州多丘陵山区,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几率较大,地质灾害风险较高。
浙江省核工业二六二大队的地灾技术专家长期奔赴在地灾防治第一线,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自2014年,大队与湖州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原湖州市国土资源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成立湖州市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环境监测技术服务中心,负责应对和处置全市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中的技术服务工作;组建并派出应急调查分队,开展现场应急调查,提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措施和建议,并开展了相关区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趋势预测等工作。
2017年3月,大队深入开展湖州地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服务工作,圆满完成了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除险安居”三年行动任务。2020年起,大队开启了新一轮地灾防治“整体智治” 三年行动。
千名地质队员“驻县进乡”行动是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厅属省地质勘查局按照浙江省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从点的管理向面上风险管控转变的要求,提出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行动。该项工作主要是根据地质灾害风险预报等级在当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领导下,配合做好应急值守和现场风险排查。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浙江省核工业二六二大队成立了以队长任组长,总工程师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召集85名地质队员组成驻县进乡队伍,服务湖州市、吴兴区、南太湖新区、德清县、安吉县等区域。在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来临时,地质队员提前进入各乡镇自然资源所,配合各乡镇、村开展日常巡查、应急调查、协助转移、科普宣传,同时利用全省唯一一台便携式边坡监测雷达进行实时监测。
2019年,浙江省防抗第9号台风“利奇马”。湖州市161个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项目未发生任何灾险情,安吉县成功避险2户4人,德清县莫干山镇成功避险8人,实现台风期间地质灾害“零伤亡”,得到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和湖州市、安吉县、德清县自然资源与规划局等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队属浙江久核地质生态环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荣获2019年度“白海豚”公益奖(团体);大队职工杜尊龙荣获“白海豚”公益奖(个人);大队职工田冲和陈杰被评为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除险在安居”三年行动成绩突出个人。2020年汛期,大队共出动应急响应218人次,巡排查1037人次,应急处置25次,协助转移群众126人,科普宣传群众约920名,发送地质灾害宣传资料600余份,协助自然资源部门发送“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 52份,为保一方平安贡献了力量。
同时,大队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工程,综合利用DEM数据分析、无人机摄影、GPS、GIS等技术手段,形成一批创新成果。其中,自主研发的“天荒坪镇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系统”使地质灾害精细化、动态化管控成为可能,使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更加精准,为建立湖州市地质灾害风险预警预报系统提供了基础;在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方面,完成了浙江省地质灾害风险识别“一张图”湖州市域的编制工作;划定湖州市域风险防范区197处,涉及27个乡镇,影响人数共1871人,为浙江省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工程做好基础性工作。
03以技术优势转战地质环境领域
近年来,大队坚持以大地质观、大资源观、大生态观推进工作,积极拓宽地质工作业务领域,拓展地质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依托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工程勘察、地球化学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优势及在地下水调查、工程钻探等领域技术优势,大队积极向地质环境领域转型发展。
3年来,大队参与承担了湖州市属县区的土地质量调查项目,圆满完成了“浙江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浙北流转中心”建设任务,为当地土地资源管理、现代农业发展、土壤污染防治、富硒土地开发利用等提出专业化建议,积极推进成果转化,为土地资源科学管理、农产品安全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服务。
2019年,大队开展了“环太湖湖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围绕重点城镇发展区发展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和目前发展面临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开展调查评价及综合研究,为湖州市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近年来,土壤污染防治成为大队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领域。
2017年以来,大队先后承担了土壤污染防治法颁布后湖州市第一个场地土壤环境调查项目,中标湖州、嘉兴、绍兴、无锡等市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服务项目,承担了湖州地区重点行业企业调查流转中心建设任务,入围了湖州城市投资集团、吴兴城市投资集团、南浔城市投资集团等多个政府投资平台场地环境调查项目,并成功举办了湖州市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试点采样现场会,且产生了一定的品牌效应,锻炼了一支高素质环境污染调查队伍,为浙江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作出积极贡献。
此外,大队还积极推进浙北地区地质文化村建设,在总结梳理浙北地区地质遗迹及水资源等自然资源调查、废弃矿山治理与恢复、地质灾害防治、特色农产品开发、土地质量调查、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建设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13个村庄的地质文化村建设的可行性方案;深入推进道场乡红里山村、天荒坪镇余村的地质文化村建设,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本文刊登于2021年1月7日《中国矿业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