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愿减排,毛竹碳汇造林
湖北碳市场成交总额已达八十二点零六亿元
发布时间:2021.03.12
从2014年综合能耗6万吨以上的12个行业中的138家企业,到2019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16个行业的373家工业企业,湖北省碳市场纳入门槛更低,参与企业数量更多。
自2014年4月正式开市以来,湖北碳市场到目前已经历5个履约周期。截至2020年11月30日,湖北碳市场配额共成交3.51亿吨,成交总额82.06亿元,碳市场交易规模始终保持全国前列,企业交易参与率和履约率连续5年100%,交易连续性、市场开户数、引进社会资金量等指标均居全国首位,纳入企业通过碳市场获取收益超过6亿元。
葛洲坝集团公司积极参与湖北碳市场
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共有8家下属公司被纳入湖北碳排放权配额管理。自2014年至2019年,葛洲坝集团总计碳配额缺口105万吨,交易碳排放权配额383万吨,交易额达7533万元,4个履约年度内碳排放履约率达100%。
在通过二级现货碳交易市场交易的同时,公司积极参与湖北开创的各种新型碳交易方式:
2015年湖北推出全国首例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简称CCER)碳众筹项目,葛洲坝水泥购买了当期5000吨的众筹配额,交易金额占众筹总额的17.5%。
2016年湖北推出了全国首个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交易产品,葛洲坝水泥第一时间参与其中,截至现货远期交易暂停前,完成交割现货1100吨。
2018年公司在碳配额缺口20万吨的压力下,通过几年来对碳市场的研究,提前部署,在履约期碳市场均价26.6元/吨的情况下,以14.4元/吨的低成本完成了年度履约任务。
2019年,公司购买了近60万吨、价值约1500万元的CCER(全部来自省内贫困地区)进行履约。
葛洲坝集团近年来在技术革新、节能减碳方面狠下功夫,从而走出了一条低碳环保的发展新路径。公司从技术革新层面入手,以技术管理手段为辅,通过电机改造、建立能源管理系统、低氮燃烧器应用、窑头密封技术改造、高温风机空压机系统升级等方式,极大降低了企业的能源消耗指标。
一系列技术革新为公司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4年来,公司水泥的单位熟料实物煤耗下降超过15公斤,熟料综合电耗下降了7%,年均减碳排量达40万吨。在各种天然资源紧张的大环境下,葛洲坝水泥积极寻求对工业固废的充分利用,开展了磷石膏、磷渣、钢渣、电炉渣、粉煤灰等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年消耗固体废弃物达百万吨以上,每年减碳约30余万吨。
推出首个CCER竹子造林碳汇项目
从2015年开始,湖北省通山县燕厦乡的宜林荒山分3年实施毛竹碳汇造林,造林规模为1.05万亩。预计20年的计入期内将产生13.11万吨减排量,年均减排量约0.66万吨。
湖北省通山县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是全国首个可进入国内碳市场交易的CCER竹子造林碳汇项目。项目旨在充分发挥竹林的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群众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等多重效益。比如,产生可交易的碳减排量,发挥竹子造林碳汇项目的试验示范作用,推进竹林碳汇参与碳交易。同时,增加当地森林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当地的生态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整地、栽植、抚育、管护等项目活动还将为当地社区或周边农户创造15万工日的短期工作机会,50个长期工作机会。项目所产生的竹材、竹笋及减排量归项目业主所有,有利于带动当地竹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基于碳市场,湖北省探索了“政府引导、机构参与、农民受益”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项目投资,增加农林业主的收益,推动农林类项目开发达128个,预计年均减排量214万吨。
通过抵消机制制度设计,鼓励优先使用来自省内贫困地区的CCER抵消,累计共使用CCER抵消352万吨。其中来自省内贫困地区产生的碳减排量有217万吨,为贫困地区带来收益超过5000万元(按照2019年CCER成交均价估算)。
针对湖北林业系统、农村能源系统进行了4次、约300人的项目开发培训,有效提升了农林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碳减排项目管理能力。
为进一步推进在“十四五”期间建立健全“碳汇+”交易助推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2020年11月,湖北省生态环境厅与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省能源局和省政府扶贫办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碳汇+”交易助推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探索利用碳市场促进探索生态扶贫新路径、新举措和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