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
碧水围城绿葱茏 蓝天白云入画来
编辑:黄晓娜 发布时间:2021.03.16
漫步在惠阳体育文化公园淡水河段,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天蓝水清,空气清新,绿树环绕。2020年,淡水河国考紫溪断面全年自动监测站均值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近20年来首次实现全年稳定达标,昔日又脏又臭的淡水河,如今成为造福沿河百姓的民心工程。
淡水河的蝶变,源于2018年以来惠州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在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征途上,惠州把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努力让绿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幸福底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年来,惠州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喜提战果:2020年,惠州市15个国、省考断面全面达标,水质改善幅度全国排名第7;惠州市空气质量保持稳定优良,近年来排名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列,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17年起,连续4年位居珠三角第一。
践行两山理念,凝聚绿色高质量发展惠州力量,坚持将污染防治攻坚摆在发展突出位置
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整洁的居住环境,实实在在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如今,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发展中交出了漂亮的绿色成绩单。成绩的背后,是惠州市多年持续不懈的努力。
近年来,惠州坚持将污染防治攻坚摆在发展的突出位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
特别是2018年至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担负起污染防治攻坚的政治责任,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亲自研究部署污染防治攻坚战,主动担任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总指挥部总指挥长和第一副总指挥长,市河长办总河长和副总河长,牵头督导东江和西枝江两条最主要河流的污染防治攻坚工作,签发了总指挥部1号令,号召全市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分管市领导靠前指挥,全力推动解决“硬骨头”问题。
防治污染,讲究“合力治”。市人大积极监督各级政府、部门做好治水工作;市政协多次组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调研工作,加强民主监督,积极献言献策。全市各级河长认真履职,特别是市领导带头巡河,2020年以来全市五级河(湖)长共巡河(湖)超7万次,解决问题2413宗。
一项项刚性考核,压实生态环保责任:实施《惠州市对县(区)实行环保责任考核奖惩办法》,推进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推行“能者奖、庸者罚”,进一步健全了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机制。
“一线工作法”解决污染防治攻坚难题。就在去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总指挥部成立了近60人的加强版下沉督导组,对7个县(区)的水、大气、土壤、固废污染防治攻坚和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等工作进行全面帮扶和督导,2020年已召开10次攻坚战综合性督导会议、12次专项会议,累计下发问题交办单超450份,形成“立即转办—立即整改—立即反馈”的问题整改落实机制;市纪委监委全程参与督导,共约谈了14个镇级单位主要负责人,分10批约谈县、镇级党政领导干部200余人次,有效压实属地环保责任。
一系列法治保障,为污染防治攻坚护航。出台《惠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惠州市直机关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加快修订《惠州市公众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奖励办法》,建立健全环境污染犯罪案件查处移送机制,为守护生态底线、推进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演绎加减乘除,打造污染防治攻坚惠州样板,3年投150亿元攻坚污染防治
“十三五”期间,惠州大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资源、环境、人口的矛盾,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严格环境准入门槛,强化绿水青山养护,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力度,实施一批生态资源资产培育工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污染防治攻坚。
做细环保工作模式的“加法”,提升管理水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推进国土空间、城市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规划实现“多规合一”,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强化排污许可管理,2018年至今,已核发排污许可证2621家。加强监测监控,全市194家重点排污单位全部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监控数据直接传输至国家环保监控中心。同时,积极申请中央、省级环保专项资金,近3年来,中央、省级下达资金共计5.13亿元;实行财政向生态环保倾斜,全市3年各级财政在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共投入约150亿元;未来3年还将投入120亿元用于市建成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各个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工作顺利推进。
做实薄弱环节攻坚的“减法”。深入推进河涌整治,累计完成2242个入河排污口和40个入海排污口的整治,全市七大江河、淡澳河、吉隆河等国、省考涉及的104条主要一级支流水质持续好转,2020年较上年同期消除劣Ⅴ类河流20条,Ⅰ-Ⅲ类河流增加11条;城市建成区27条黑臭水体达到“长制久清”;实施精准控源治气,以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重点,落实“减煤、治源、控尘、控车、控烟”举措,强化污染天气应对,全力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大力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全市已有6579个自然村完成污水治理,村庄污水治理率66%,超过省考核任务要求(60%)的6个百分点;开展农药化肥负增长行动,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5.07%,农药使用量同比减少8.21%。
近3年新建改建截污管网2208公里
做优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法”。深化生活污水治理,近3年新建续建城镇污水处理厂23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3.53万吨/日,新建、改建截污管网2208公里,提标改造污水处理设施39个。全市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108座,污水处理能力达222.03万吨/日,建成污水管网4037公里。近3年来建成4座生活垃圾无害化焚烧处理设施,建成东江威立雅二期、光大水泥窑协同处置等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项目,不断提升固体废物处置能力。2020年,全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均达100%。
做好铁锈疤痕地带的“除法”。完成6台35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完成215台燃煤、燃油、燃生物质设施天然气改造,完成506台生物质锅炉整治,淘汰16台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完成197家省、市控企业VOCS“一企一策”整治,321家VOCS重点监管企业销号式综合整治和3个工业园区涉VOCS整治;提标升级改造50家重点工业企业至超低排放标准或特殊限值;完成26家石化企业废气泄漏检测与修复任务;更新电动公交车3073辆,公交车电动化率达到100%;投入使用2220辆新型全密闭智能环保渣土车,泥头车密闭化率100%;各县(区)均划定了禁止露天烧烤区域,建立了露天焚烧巡查制度。
土壤防治步伐坚实,土质总体稳定
土壤是我们赖以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它影响着我们“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的安全,关系到人民健康与民生大计。惠州市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土壤防治取得积极成效。在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面,共调查重点行业企业1042家,完成全市调查成果集成,建立污染地块清单、优先管控名录和数据库;对全市6个工业园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为治土奠定基础。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全市100%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建立全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监管联动机制,加强建设用地在规划许可、土地供应、治理修复等环节监管,开展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初步调查地块46个;加强土壤污染重点单位的环境监管,推动33家重点监管企业完成隐患排查及自行监测工作。全面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双90%目标,推进了惠州市污染源企业空间分布一张图工作,逐步提升土壤信息化管理水平。
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围绕重点流域、重点区域,惠州市全力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工作,完成“十三五”期间213个建制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其中2020年完成53个)。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排查,科学做好全市畜禽养殖禁养区调整划定,农村污水处理和雨污分流率明显提高,农村生态产品不断丰富,群众生态环境幸福感显著提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污染防治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在“十四五”新征程上,惠州将继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再接再厉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奋力谱写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突出铁腕治污,培育污染防治攻坚惠州示范,连续2年签发市“1号令”攻坚水污染防治
环境美不美,关键要看水。2019年、2020年惠州市连续2年签发市“1号令”,采取超常规统筹、超常规督导、超常规问责等一系列措施,推动惠州治水工作向纵深挺进。
早在2019年,惠州市就把剿灭直排淡水河、沙河、潼湖水劣V类支流为主攻方向,以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为终极目标,全面打响剿灭劣Ⅴ类河涌、重点流域(海域)污染治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养殖污染治理、入河入海排污口整治、工业污染治理等标志性战役。
同时,编制实施系列污染防治攻坚方案,建立周研判、月调度、季汇报、定期督导、专家问诊、预警等机制,制订环保责任考核奖惩办法,专门成立7个污染防治攻坚战下沉督导组,每月下沉县(区)一线督导工作。
防治污染,不仅要“合力治”,更要“源头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治水攻坚战工作,始终坚持“系统、科学、精准”的治水原则。2018年全面打响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打出一套组合拳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
一张治水蓝图,全面强化统筹。实现了全市污水管网“一系统、一张网”管理格局,编制实施淡水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达标方案、潼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与水质改善方案、沙河和公庄河流域水质达标方案等,推动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恢复水生态。
两级市县(区)联动,推动责任落实。通过实施市领导包镇督导、部门联合作战、全流域统筹推进等举措,破除以往“县(区)各自为政、职能部门单打独斗”的污染防治攻坚局面,推动水污染防治责任层层压实。
三级督导问责,创新体制机制。市政府分管领导集中约谈了7个县(区)党政“一把手”,多次主持召开水质达标专题会议,强调明确纪律、要求。实施更严格的督导问责机制,成立7个下沉督导组,每月下沉驻点督导不少于10天。
四项硬核举措,提升管理水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持续深化“放管服”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实施环评审批正面清单,2018年以来全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共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7215个;强化排污许可管理,2018年至今,已核发排污许可证2621家;加强监测监控,全市222家重点排污单位已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监控数据直接传输至国家环保监控中心。
五大工程并举,补齐治污短板。着眼于完善污水管网体系、增强污水处理能力、加快实现雨污分流、全面消除黑臭水体,系统推进“五大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全市七大水系57条主要支流河涌污染整治,2246个排污口已完成整治2237个,完成率99.6%。全面开展全市27条黑臭水体治理,2019年,27条黑臭水体均通过初见成效评估;2020年8月,省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联合组织对惠州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进行了省级专项排查,认定27个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截至目前,“长制久清”评估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抓紧完善评估报告及上报平台等手续。
“通过一系列硬核措施,惠州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和提升。”有关负责人说,惠州市水污染防治攻坚全面提速,全市15个国、省考断面2018年10个达标;2019年14个达标;2020年15个全面达标,且地表水优良比例为88.9%(优于省下达的考核任务77.8%),劣Ⅴ类比例为0,6条入海河流水质实现全年稳定达标。
通过地方立法加大扬尘污染防治力度
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这是惠州给人的直观印象,更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于幸福最真切的体会。在护航惠州“气质”的路上,惠州统筹调度,严格落实责任,坚持全市一盘棋,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作为惠州市的省控VOCS重点企业之一,恒昌涂料(惠阳)有限公司投入2114万元推进VOCS综合治理,通过治理每年可削减VOCS超过150吨。这是惠州市开展VOCS重点企业“一企一策”治理,有效削减VOCS排放量的真实案例。
放眼全市,煤改气、生物质改气工作也已全面铺开。钢铁、水泥、石化等重点行业废气全面实施特别排放限值,全面完成VOCS企业整治、生物质锅炉整治、重点工业企业提标升级等工作,完成197家省市控企业VOCS“一企一策”整治,321家VOCS重点监管企业销号式综合整治,3个工业园区涉VOCS企业排查和整治,506台生物质锅炉整治,50家重点工业企业提标升级改造;有序开展工业炉窑分级管控,20家涉工业炉窑企业、59台炉窑完成整治升级,达到时序进度要求。
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在市区,极少见到风一吹便尘土飞扬的景象。这得益于惠州市推行的扬尘治理标准化管理,出台了《惠州市建筑工地扬尘噪声在线监测系统平台管理和设备安装接入规范(试行)》,要求建筑工地安装扬尘噪声在线监测系统,落实施工工地“7个100%”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同时,通过地方立法加大扬尘污染防治力度,《惠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已于今年1月1日开始施行。
除了标准化管理,惠州市已建成市级扬尘在线监控平台,累计对市区496个工地进行实施动态监管,全方位、全时段对在建工地内的冲洗台、施工区域和渣土车装载、密闭、冲洗情况进行监控。逐步推广泥头车密闭化运输,目前已有2220辆新型全密闭智能环保渣土车投入使用。
市区东平大水塘充电站,每天有上百辆绿色车身公共汽车到这里充电。电动公交车没有尾气排放,对惠州市空气质量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电动公交车3073辆,公交车电动率达到100%。
大亚湾区有一个专业的信息化平台,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信息化平台,在石化区边界设置5套大气自动监测站,对46种大气特征因子进行24小时的连续监测,并配备移动监测车,及时掌握园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
这只是惠州市向科技借力治污的一个缩影。惠州市已委托专业科研团队搭建“空气质量精细化预报及管理体系”,综合应用微型站、无人机、走航、模型模拟等技术手段,为污染应对和空气质量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在现有国、省、市控监测站点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镇(街)空气质量自动检测网络,目前全市28个镇(街)空气自动站、市区30个微信站已全部投入使用,实现重点镇(街)空气质量监测全覆盖、网格化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