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

先进典型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进典型 >> 正文

从“绿进沙退”到“生态富民”——榆林市榆阳区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乡村振兴纪实

文章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日期:2021-05-07    点击:

绿进沙退生态富民

——榆林市榆阳区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乡村振兴纪实

本报记者 程刚 通讯员 高忠平 发布日期:2021年05月06日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开春以来,榆林市榆阳区抢抓时机掀起植树热潮,用实际行动为这座塞上名城再添新绿,植绿增绿的繁忙景象随处可见。

多年来,在这片曾经被沙漠侵蚀超过三分之二的土地上,榆阳区人民用勤劳和智慧,把这片土地最终打造成为林木覆盖率达45.8%的“国家森林城市”,创造了从“沙进绿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建设奇迹,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各项富民举措打下了坚实基础。


聚力“增绿” 再造塞上生态美景

“位于榆林市东北部约6公里的‘七里沙’,过去是一片沙漠,看不到一丝绿意。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就组织我们在这里开展义务植树,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七里沙’早已变成了一片绿洲。”日前,榆阳区牛家梁林场场长纪志荣告诉记者。如今,从小便参与义务植树的纪志荣已成为一名职业“植绿人”。

多年来,在纪志荣与他的治沙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七里沙”已经被数十万亩的林木所覆盖。如今,这片绿洲像一道屏障保护着榆林城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绿肺”。

随着当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榆阳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但在历史上,这片土地曾因黄沙侵袭而被迫三次迁城。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遭受毛乌素沙地的风沙侵袭,榆阳北部滩区黄沙漫天,南部山区水土严重流失,“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便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70余载赓续奋斗,一代代榆阳人北治沙、南治土、齐治水,与风沙艰难斗争,把一片片大漠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从根本上扭转了生态脆弱的局面。进入21世纪,随着“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工程的深入开展,曾经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之地。

“十三五”以来,榆阳区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和“三环三带七园七廊道”全域生态建设,5年累计完成营造林67万亩,人工种草20万亩,义务植树711.3万株,美丽乡村绿化60个,绿色廊道绿化与提升510公里,全区林木保存面积482.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5.8%,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创造一年311天的新纪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夯实“护绿” 厚植乡村生态底色

“我们麻黄梁镇是榆阳区东部的资源重镇,煤炭资源富集,镇内遍布数十家大小煤矿和洗煤厂。多年前,由于只注重发展经济,忽视生态环境的治理,一度让这个美丽的陕北小镇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连林草上都覆盖着厚厚的煤灰。”谈及这段历史,麻黄梁镇党委书记高保平叹了口气。

据介绍,近年来,麻黄梁镇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目标,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一律实行关停,转型发展全域旅游产业。2020年国庆节前,占地37平方公里的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如今已成为陕北乃至周边省市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为了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近年来,榆阳区狠抓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先后在全区启动了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社区)、美丽农居“三个美丽”建设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全域生态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核心的乡村面貌大提升行动。与此同时,榆阳区下功夫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全面启动“百村示范、整区提升”工程,建设了一批全市乃至全省领先水平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2020年以来,榆阳区还启动了严厉打击非法开垦未利用沙地行动,常态化开展封山禁牧,全面加强森林草原病虫害防治,不断提升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全力守护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的建设成果。

今天,行走在榆阳大地的秀美乡村间,仿佛走进了一幅又一幅五彩斑斓的美丽画卷。在青云镇郑家川村,千亩万寿菊让游客充分体验深厚的农耕文化和浓郁的乡土风情;小纪汗镇井克梁村大力发展紫花苜蓿种植,不仅让毛乌素沙地再现盎然绿意,更让全区羊子养殖产业转型升级“底气十足”。


发展“赏绿” 开辟“生态富民”之路

进入4月以来,在榆阳区南部的古塔镇,满山杏花竞相绽放,周边游客纷至沓来。

“来到杏树林仿佛走进了人间仙境,粉色的杏花开满枝头,春风吹来清香扑鼻,这里农家美食、窑洞民宿样样俱全,到这里玩绝对不虚此行。”一名来自内蒙古的游客竖起了大拇指。

有了好风景,不愁“好钱景”。古塔镇赵家峁村村民张春米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引导下,近年来借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东风,在村里开了一家农家乐,并在2016年彻底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这几年我们村旅游业发展特别火,游客多了收入自然也增加了。现在,回村创业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伙儿的干劲可足了,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采访中,张春米一脸笑容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赵家峁村集体经济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近年来累计向村民分红500多万元。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万余元。

在乡村旅游业态不断丰富的基础上,榆阳区还依托大扁杏、樟子松、长柄扁桃、沙棘等基地,大力发展杏仁粉、开口杏仁、沙棘饮品等下游深加工产品,不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其中,南部山区16万亩大扁杏在丰产年份可产杏核230万公斤以上,产值超2000万元。如今,生态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正在榆阳大地上日益凸显,一幅生态富民的秀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