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广西生物多样性 守护我国西南生态屏障
作者:昌苗苗 蓝晧璟 发布时间:2021.06.05
红树林与白鹭
斜阳岛附近海域,布氏鲸正在捕食小鱼,海鸥在一旁“捡漏”。
数量比大熊猫还少的世界濒危动物——白头叶猴。
悬停吸蜜的蜂鸟。
爬行动物界的“大熊猫”——鳄蜥。
③植物界的“大熊猫”——金花茶。
2021年5月21日,中山大学鲸变计划项目组、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和合浦县山口镇山口中学在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净滩护海,鲸变未来”净滩活动。
红树林风光 苏博摄
编者按
“今天我们在此呼吁:积极倡导保护生物多样性,学习传播生物多样性知识,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做建设生态文明的推动者。努力行动,保护生物多样性,爱护生态系统,保护野生动植物……”5月22日,随着2020年广西最美环保人石志勇和3名中小学生洪亮的声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园博园响起,2021年广西“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暨“广西生态环境宣传月”贺州主场活动拉开了序幕,活动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一级巡视员钟兵介绍,广西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珠江流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广西生物多样性居全国第三位,已发现和命名的陆生脊椎野生动物种类达1151种,居全国第二位。全区已建成自然保护区78个,其中国家级保护区23个,在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广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落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切实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加强顶层设计,切实推进保护工作
今年2月2日,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组织鲸类调查小组,前往北海市涠洲岛至斜阳岛海域开展首次布氏鲸调查工作,当天发现8头~10头布氏鲸在这一海域活动。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副书记、副站长蓝文陆博士欣喜地介绍,布氏鲸是鲸类中非常神秘的一个物种,涠洲岛海域则是我国目前有报道的唯一一个有大型鲸类频繁出现和活动的近岸海域。近5年来,布氏鲸在涠洲岛至斜阳岛海域活动频繁,说明这片海域水质纯净、鱼虾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给布氏鲸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环境,是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一个重要表征。
近年来,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政策法规逐步建立。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党组成员曹伯翔介绍,2014年,广西印发实施《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3-2030年)》,明确了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围绕行动计划,先后编制出台了《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内陆)规划(2017-2030)》等多项规划,把优先区域的保护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优先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明确实施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水环境综合治理、森林生态建设与水土保持、湿地恢复与保护、农业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六大工程,其中属于滇黔桂石漠化片区的柳州市融水、三江县和桂林市龙胜、资源县的重点项目共21项,涉及11.65亿元。
2 开展生物多样性评价和监测,推进濒危物种保护
在我国西南边陲广西崇左市,生活着世界濒危、中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头叶猴。20世纪50年代,由于乱砍滥伐、非法盗猎等原因,白头叶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初仅剩300多只。为挽救濒临灭绝的白头叶猴,40多年来,当地政府和群众对白头叶猴及其栖息地展开了持续保护,走出了一条“生态受保护、群众得实惠”的双赢路子。截至目前,白头叶猴种群数量已增长到130多群、约1300只。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陈继波介绍,广西还大力开展湿地资源、动植物资源、外来入侵物种、重要野生生物物种资源原生地保护和受威胁状况等调查,在弄岗、大瑶山、猫儿山、木论等自然保护区设立大样地开展生态定位观测,组织开展白头叶猴、东黑冠长臂猿、德保苏铁、海南风吹楠和凹脉金花茶等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调查和保护。
同时,有效推进白头叶猴、黑叶猴、东黑冠长臂猿、穿山甲、瑶山鳄蜥、冠斑犀鸟等极度濒危野生动物拯救保护与人工繁育工作。据了解,“十三五”以来,广西的东黑冠长臂猿由原来的3群发展到了5群,个体数量由22只增加到35只。2017年以来,先后成功开展黑叶猴、瑶山鳄蜥、穿山甲等物种的野外放归活动,标志着广西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迈出重要步伐。
广西还建立了59个各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共布设监测点和巡查路线近2000处,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管理体系。尤其在2020年,全区林业系统对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域、集群活动等重点区域巡护巡查7000余次,派出巡护人数超过2.2万人(次),巡护中发现并清理非法猎捕工具1500余件。
3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保护生物物种栖息地
2021年2月9日清晨,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岳站迎来今年第一场雨,还有两天就是除夕,站点负责人潘韦虎及其同事,以及南宁师范大学的博士团队仍在地头忙活着。潘韦虎说:“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狭叶坡垒的种子就在这几天成熟,育苗农时不等人,就是春节都不敢停啊。我们不仅要保护金花茶,同时还要研究和保护它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里的野生动植物。”
据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副主任廖南燕介绍,防城港市防城区是我国金花茶最早的发现地和分布中心,金花茶的面积、产量和品种数量均居世界前列,拥有国家级金花茶自然保护区和金花茶基因库。2019年10月,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与南宁师范大学地理海洋研究院共建成立了北部湾海陆交互关键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双方在野生动物调查监测、金花茶监测样地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截至目前,建立科研样地11个;共在保护区记录到哺乳动物10余种、两栖爬行动物30余种、鸟类120余种、昆虫400余种,丰富了金花茶保护区的物种名录,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高质量发展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广西不断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通过60多年的努力,建立了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地223处。全区自然保护地空间面积为225.6万余公顷,占广西陆域国土面积(2376万公顷)的比例为9.49%。
据初步评估,广西自然保护区网络包含了广西境内绝大多数重要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和野生维管束植物种类,有效地保护了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82%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以及31%的红树林湿地,在广西的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曹伯翔说,今后广西将不断加强重大破坏活动案件查处督办和指导,持续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有力推进涉及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项目的查处及整改,提升自然保护区监管的效果和水平。
广西还大力加强与越南等邻国以及有关国际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成功实施多项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项目。其中,山口和猫儿山两处自然保护区加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山口和北仑河口两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影响力不断扩大。
4 禁止野生动物交易,加强生物多样性宣教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西迅速做出部署,全面暂停涉及野生动物的行政许可审批,全面落实陆生野生动物养殖场所就地隔离封存,全面禁止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交易和转运,全面停止野生动物的展、演、游等场所的经营活动。
自治区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20年,全区隔离封存养殖场所2000多家,涉及动物2000余万只;清查无证养殖场所近2000家,涉及动物350余万只。开展常态化联合执法专项行动,2020年共计查处涉野生动物行政案件159起,扣缴野生动物33461头/只、野生动物制品22314件/张。同时,还印发《广西人工繁育陆生野生动物处置指导意见》,为各地后续处置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
近年来,广西各部门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爱鸟周等主题日活动为契机,开展生物多样性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2019年起,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广西生态学学会开创广西科普大讲堂活动。截至目前,活动已经开展了23期,直接受众达2600人(次)。崇左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阮高利说:“科普大讲堂活动实现了社区发展与环境保护宣教的互动和促进,为当地社区探索出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之路,实现了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双赢,为破解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弄岗经验’。”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连续多年组织全区14市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专题宣传科普活动,将外来物种入侵防控作为重要宣传内容,多途径、多渠道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活动。
供图: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